正文 第一章 素質教育理論篇(十三)(1 / 3)

唐代在留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方麵,也形成了一套規章:

接收學校一一唐政府規定,國子監直屬的學校方可接納留學生。須照中國學生通例依據其品第配學。

留學生待遇一一外籍學生與中國生徒一視同仁,別無二致。入學同樣需攜帶束脩,同樣享受官費和公膳,同樣享受津貼與補助。醉心於科舉者,在履行手續後可以人試,及第後不因國籍影響授官。

特殊規章一一①可與中國學生、親戚、朋友有廣泛、自由而公開的交往;②可以收購中國文化典籍、書畫、樂器、工藝品及瓷器等,亦可攜帶歸國;③可娶唐女為妻,並攜帶歸國;④學習時間不限,何時歸國,自行決定。

西方近代學製的引入,隨著時光的淘洗與實踐的檢驗,教會學校傳授的西方近代科技知識的實用價值及其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逐漸被清政府和中國教育界認可,但它所宣揚的宗教教義卻繼續遭到抵製。

晚清時期,中國教育在外力撞擊和內力驅動下逐步更新、依次遞進一一先是拓寬教學內容,將西方器物文化引人中國,對傳統教育實施功利性選擇的有限改革;繼而由表及裏,隨著中國社會對西洋“長技”認同和西方教育認知的逐漸加深,感到有改革學製,即從根本教育製度上進行改革的必要。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和大趨勢下,西方近代學製被引入到了中國。

有關西方近代學製的介紹,猶如對正在十字路口徘徊,尋找教育改革方向的中國社會,開啟了一扇向西方學習的窗戶。

在外國傳教士將西方近代學製“輸進來”的同時,一批中國有識之士開始“走出去”,在赴歐美日本遊曆、考察或出任使節時,寫下了他們對西方近代教育的直接感受。肯定了教學方法的啟發自覺,教學思想的民主自由,並以切膚之痛,針砭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發人深省。

中國的科舉製度,將學校教育與選官製度合二為一,它不僅維係著封建王朝龐大的官僚係統,而且維係著整個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在封建專製主義的社會結構中,幾乎所有統治者和官員,都是依靠舊學權威而強化政權及獲取名位的。因而,在近代中國改革教育製度與科舉製度,勢必激化新學與舊學之爭,並由新舊學之爭而觸及最敏感的各個不同社會集團既得利益的再分配。正因為刦肆勢力在中國盤根錯節,教育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從花之安的《泰西學校論略》到李提摩太的《七國新學備要》,從斌椿的《職方外紀》到黃遵憲的《日本國誌》,時間雖然過去了20年,朝臣多有更替,皇帝也由同治而光緒,但是,學製改革依然處於“難產”階段。

壬寅學製1902年8月15日(光緒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管學大臣張百熙受命向朝廷進呈《學堂章程折》,折雲:“值智、力並爭之世,為富強致治之規,朝廷以更新之故而求之人才,以求才之故而本之學校,則不能不節取歐美日本諸邦之成法,以佐我中國二千餘年舊製”。章程共6份,即《京師大學堂章程》《考選入學章程》、頒發地方各省的《高等學堂章程》、《中學堂章程》、《小學堂章程》和《蒙養堂章程》。經朝廷批準後,以《欽定學堂章程》頒行,史稱“壬寅學製”(1902年為農曆壬寅年就立法而言,它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由國家正式頒布的近代學校係統。“壬寅學製”幾乎全盤模仿日本,學校係統分為三等七段。第一為初等教育,內分三段:蒙學堂四年,尋常小學堂(初等小學)三年,高等小學三年。第二為中等教育,實行中學堂四年一段製。第三為高等教育,內分三段:第一段為商等學堂、大學預科、高等實業學堂、仕學館、師範館,學製皆為三年;第二段為大學堂,由第一段升入,內分政、文、商、農、格致、工藝、醫七科,學製全為三年;第三段為大學院,是整個學校教育係統的最高級別,年限不定。除大學院不算,三等六段全學程共計二十年。另為發展實業教育與師資教育,設有與高等小學堂平行的簡易實業學堂,與中學堂平行的中等實業學堂和師範學堂,一般中學堂之高年級部分開設實業科等。

壬子學製1912年9月3日,中華民國第一個《學校係統令》公布,因1912年為農曆壬子年,史稱“壬子學製”。

同癸卯學製一樣,壬子學製從橫向考察,整個國家教育仍分三大係統:普通教育、師範教育與實業教育。從縱向分析,則整個學校係統分為三等五段:在普通教育中,初等小學校學製四年,兒童六周歲入學,為國家義務教育,畢業後可升入高等小學校或實業學校;高等小學校學製三年,畢業後可升入中學、師範學校或實業學校。初、高等小學校皆可設補習科,為畢業生升轉作補習及職業培訓,均二年畢業。中學校學製四年,畢業後得升入大學或專門學校或高等師範學校。大學學製預科三年,本科三或四年。師範學校學製預科一年,本科四年。高等師範學校學製預科一年,本科三年。實業學校分甲乙兩種,程度分別相等於中學三年級及高小畢業水平,學製皆為三年。專門學校學製預科一年,本科三或四年。整個學製係統總學年為十七到十八年。為充實學製的各個細部,從壬子學製公布至次年8月間,教育部又陸續頒布了各種學校令。因與壬子學製係統有所差異,於是加以綜合之後,確定為一個統一的學製係統,總稱“壬子一癸醜學製”,一直推行到1922年(民國十一年)新學製誕生時為止。

同壬子學製相比,壬子一癸醜學製主要是加強了師範教育、實業教育與別科教育的份量;中等教育方麵,師範學校與甲種實業學校的程度,分別從原來平於或低於中學程度,提到高於或平於中學程度;高等教育方麵,原來的高等師範學校與專業學校,分別增加研究科,使同大學本科基本持平。另外,為滿足社會對不同等級、不同人才的需要,壬子一癸醜學製在義務教育以上的三大係統各個階段,都分別增加了縮短年限以期速成的別科、專修科、補習科、講習科和進修科等特設或附設的旁支係列,使整個國家的學製係統,能與社會需求、生產發展較為靈活地結合起來。

新文化運動民初政治的烏煙瘴氣與封建複辟,使先進的中國人逐步醒悟到,社會變革不僅是政治製度的革新,更必須進行深層的文化改造。1915年9月,在尊孔讀經、帝製醜劇最為喧鬧的時候,以陳獨秀等人為代表的激進民主主義者,創辦《青年雜誌》(次年改名《新青年》),發動了一場提倡民主,反對專製;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新文化運動。

針對“定孔教為國教”,“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的論調,和學校領域恢複讀經課,社會上孔教會紛紛出場的狀況,陳獨秀義正辭嚴地進行了批判。

新文化運動高揚民主與科舉兩麵旗幟,在社會各個方麵尤其教育界引起巨大反響。

新文化運動迎來了中國思想界空前活躍的新時代。有關西方教育理論、教育方法、教育製度、教育模式被大量引進;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國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學教育、平民教育等各種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波湧浪激、多元並爭的教育思潮,拓展了中國教育界的視野,促進了中國新教育的實踐和新經驗的積累,使民主主義教育力量迅速凝聚和組織起來。

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解放洗禮和民主科學的精神感召,新型知識分子的增加和新式教育的經驗積累,留美學生的學成歸國和西方學製及教育思想的深入介紹,大戰期間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和普及教育的企求,這一切,都成了學製改革的新動力,孕育並催促著1922年新學製的誕生。

普通教育學製1932年12月和1933年3月,國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相繼頒布了《小學法》和《小學規程》,在重申了壬戌學製的規定之後說明:“高級小學須與初級合並設立”,“在教育未普及前,修業4年即作義務教育終了”。同時,“為推行義務教育起見,除上述小學外,各地方得設簡易小學及短期小學”。簡易小學為初小層次,招收6-12歲的學齡兒童,學製三年;短期小學招收10—16歲年長失學兒童,學製一年。於是,在中華民國的學製係統下,全國初等教育出現了三軌製。

1939年9月,國民政府實行“新縣製”。為使教育與戰時政策一體化,國民政府宣布,從1940年8月起,實行政教合一的國民教育製度,將原先按人口劃分的小學區與保合軌,每鄉鎮設一六年製中心國民學校,每一保或數保聯合設一四年製國民學校,並分別附設二年製、一年製的短期班:前者專責普通義務教育,後者專責失學民眾的補習教育和掃盲工作。

關於中等教育的學校製度,國民政府主要對壬戌學製中的綜合中學製與選科製作了調整。以發展青年身心,培養健康國民為基礎,承擔升學與就業訓練兩大任務,是壬戌學製對中等教育段的設計。國民政府大學院繼承了這一標的,但又強調必須提高教育效果及學科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