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教育行政管理
它是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基本規律的反映,是教育行政管理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我國的教育行政管理應遵循以下幾項主要原則:①堅持黨的領導與人民群眾參加管理的原則;②教育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與經濟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原則;③教育行政管理要符合教育的特點和規律的原則;④法製化原則;⑤係統總體優化原則。
教育行政管理方法。政府教育部門為提高教育行政工作效率,完成教育的總體任務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和措施。它是個總體概念,站在不同角度可以劃分出不同種類的方法。①按教育行政方法本身的內容結構有心理激勵法、社會論證法、教育統計方法、係統分析法等。②從教育行政方法的手段分有教育行政指令的方法、教育立法的方法、說明教育的方法等。教育行政管理方法受社會管理製度、管理原則和管理目標的製約。
中國古代教育行政管理體製中國幾千年曆史發展的各個階段或時期內,教育行政管理體製有不同特點。夏代,相傳有“序”、“校”、“學”等施教機構,到商代發展為“教”、“學”、“序”、“庠”、“替宗”等多種教育機構。司徒、鄉大夫、州長、黨正是我國最早的中央或地方兼管教育行政的官員。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學校教育的規模擴大、類型增多和機構的改進。漢代官學和私學交織發展,形成“學校如林、順序盈門”的盛況。兩晉有“諸縣率千餘戶置小學,不滿千戶亦立”規定。唐、宋兩均在府、州、縣設置官學。元代在中央設立官學,府、州、縣普設學校。明代在全國諸府、州、縣設官學,鄉村設村學等等。典學從事、勸學從事、長史、提舉學司、提舉司等為這時期的教育行政機構和官員。當時的各級教育行政和各級學校並無上下隸屬關係和前後銜接關係,尚未構成一個有機的、完整的教育行政管理係統。中國現行教宵管理體製中央政府於1985年將教育部改為國家教育委員會,省市縣三級分設教育委員會或教育廳(局地方各級教育行政機構既受同級人民政府領導,又受上一級教育行政機構的領導和業務指導。《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指出:實行九年製義務教育,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由地方負責;擴大高等學校的自主權。對我國的現行教育體製進行改革。
中國現行教育製度及趨勢我國現行的學校係統可分為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①幼兒教育:招收3~6歲幼兒,進行啟蒙教育,為進入小學打好基礎。②初等教育:全日製小學招收6—7歲兒童入學,學製5~6年,主要任務是為接受中等教育打好基礎。③中等教育:包括全日製普通中學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全日製普通中學修業年限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任務是為國家培養勞動後備力量和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主要招收初中畢業生,一部分相當初中程度的職業技術學校招收小學畢業生6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主要是培養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工和城鄉勞動者。④高等教育:包括全日製教育普通大學、專門學院、專科學校、研究生院和各種形式的半工半讀或業餘的大專學校。全日製普通大學修業年限4-5年,專科學校的修業年限2—3年。大學研究生院的修業年限2—4年。半工半讀或業餘大學修業年限3—4年。以當今曆史時期,麵對經濟體製的全麵改革和全球性新技術革命的掀起,我國教育製度改革的方向是有步驟地實施九年製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重點是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並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的多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體係。擴大高等學校的自主權,合理調整高等學院校的專業和科類結構,改革高等學校的招生計劃和畢業分配製度,建立起科類齊全、層次比例合理的高等教育體係。重視早期教育和終身教育,建立和完善從初級到高級的普通教育體係,職業技術教育體係,成人教育和業餘教育體係,並使這些體係互相溝通成一個完整的、網絡式的教育體係。
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國家教育行政機關為了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實現教育目標而製訂的發展教育事業的指導性文件。編製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一般需經曆下列階段:①編製規劃的準備階段。通過周密的調查研究,收集和掌握有關的信息情報資料,擬訂好調查規劃。②提出規劃草案階段。這個階段可以為四個步驟:明確任務和目標;根據任務和目標,提出規劃的最初方案;通過試算平衡,核定規劃指標;編製規劃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