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校外教育篇(六)(1 / 3)

郭子儀的謙謹家風郭子儀(697—781),鄭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唐大將。以武舉累官至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安祿山叛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擊敗史思明。肅宗繼位,任關內河東副元帥,因功升中書令,後又進封汾陽郡王,肅宗繼位,尊為“尚父”,罷兵權。史稱他“事上誠盡,臨下寬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處,必得士心。前後遭罹幸臣程元振、魚朝恩譖毀百端,時方握強兵,或方臨戎敵,詔命征之,未嚐不即日應召,故讒鎊不能行。”郭子儀處世有一個顯著特點,即謙謹收斂。他作為時值多事之秋的大將,“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校中令者二十有四”,但決無驕橫之色。史稱“其宅在親仁裏,居其裏四分之一,中通7欠巷,家人三千,相出人者不知其居。”這說明他很善於斂跡。他“歲入官俸二十四萬,私利不在焉”,又“前後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聲色珍玩,堆積羨溢,不可勝紀。”但由於他的謙謹收斂,沒有引人注目。後人稱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人道之盛,此無缺焉。”

郭子儀去世後,子孫多秉承其家風。其長子郭曜“性孝文廉謹。”其孫郭釗,母親為昇平長公主。他身為“大勳之後,姻聯戚裏,而謙和接物,恭慎自持,居家臨民,無驕怠之色,無奢侈之失,士君子重之。”穆宗繼位後,以郭釗兼司農卿。未幾,檢校戶部尚書,充河陽、三城、懷節度使,又換河中尹、河中晉、絳、慈隉節度使。郭釗曆戰藩鎮,不倚仗椒房之勢,“所蒞簡約不撓,其俗自理。”郭釗的弟弟鍬也因其母為昇平長公主,大曆、貞元間(766—804年)恩禮冠諸主。順宗在東宮,以女德陽郡主尚縱,當時鍬與公主年未及冠,郡主尤為德宗所鍾愛,故“鍬之貴寵,焜燏一時。”累官至衛尉卿、駙馬都尉,改殿中監。穆宗即位,縱為叔舅,改右金吾衛大將軍,兼禦史大夫,充左街使。他從容貴位30餘年,“椒房之寵,國舅之恩,近代已來,無有其比。”然而“恭遜虔恪,不以富貴驕人,士無賢不肖,接之以禮,由是中外稱之。”在封建社會中,高官、功臣子弟覆滅者數不勝數,而郭子儀的子孫卻能世居高位,繁衍安泰,實得益於其謙謹家風。

穆寧的忠直家風穆寧(716—794),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少以明經調授鹽山尉。時值安史之亂,穆寧唱義起兵,斬參與叛亂的景城守劉道玄,傳檄郡邑,多有應者。史思明派人來誘降,穆寧立斬之。後佐顏真卿與叛軍作戰,多有功績。官至校檢秘書少監,兼和州刺史。穆寧性清慎,重交遊,以氣節自任,為官強毅剛直,不事權貴,執政以為不附已,且憚其難製,故處之散位。穆寧默默不得誌曰:“時不我容,我不時徇,則非吾之進也,在於退乎!”表明他剛直不徇時的性格特征。穆寧有子四人,史稱他善教子,家道以嚴稱,曾撰寫家令以訓諸子。他還常誡子:“君子之事親,養誌為大。吾誌直道而已。苟枉而道,三性五鼎非吾養也。”要見其教子也旨在繼承其誌,正直為人為官。這種誌實際上就是他的價值觀和家風。在穆寧的身教言傳下,四個兒子均以為官正直見稱。長子讚為禦史中丞,當時裴延齡判度支,以奸巧承恩。其屬吏有犯罪的,讚秉公執法,裴延齡“請曲法出之,選三執不許”,被貶為饒州別駕。憲宗時拜宣州刺史、禦史中丞,充宣歙觀察使,“所蒞皆有政聲。”次子質“強直,自補闕至給事中,時政得失,未嚐不先論諫。”三子員“工文辭,尚節義”。諸子都以守道行義顯於世,故貞元間“士大夫言家法者,以穆氏為高”。

趙軌教子廉潔趙軌在隋高祖時為齊州別駕。他的鄰居家種著桑樹,桑葚熟了,落在趙軌家的院子裏。趙軌見了便叫人把桑葚一一拾起來,送還鄰居,並對諸兒子說:“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機抒(原指織布機,這裏指自己家所有本書作者注)之物,不願侵人,汝等宜以為誡。”送還桑葚看似小事,但趙軌的言行是對孩子進行不貪小便宜的極好教育,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許多壞品質的形成,都是從貪小便宜開始的。不貪便宜就等於堵住走向歧途的第一道門。

趙軌的廉潔為官也是對子弟的極好身教。他在齊州當別駕4年,“考績為最”,隋齊帝賜物300段、米300石作為獎勵,並招之人朝,與牛弘一起修訂律令格式。臨行前父老相送者皆揮涕曰:“別駕為官,水火不與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壺酒相送。公清若水,請酌一杯水奉餞。”趙軌受而飲之。在趙軌的身教言傳下,他的兩個兒子都以居官廉潔知名於世。

唐代李景讓母唐代李景讓母也很重視對子弟的身教言傳。李景讓少孤家貧,但其母性嚴明,訓教諸子,言動以禮。有一次連日大雨,雨水衝壞宅牆,童仆在修牆時發現一木槽,其中裝滿了錢幣,足有數10萬之多。童仆連忙把這件事報告李母,而李母卻說:“吾聞不勤而獲,猶謂之災。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也。若天實以先君餘慶憫及未亡人,當令諸孤學問成立,他日為俸錢入吾門,此未敢取也。”乃令人將錢仍舊封於牆內。李母不貪非份之財的言行和高尚人格給少年李景讓以深刻的影響,他長大為官後,也以清白著稱於世。

鄭善果母的激勵教育鄭善果的母親崔氏博涉書史,通曉治方,13歲出嫁鄭誠,生善果。後來鄭誠力戰陣亡,當時崔氏才20歲。她辛勤撫育善果,教子以嚴。鄭善果因父死王事,年僅數歲即拜使持節,襲爵開封縣公,食邑1000戶。開皇初又進封武德郡公,尋為魯齋太守,當時善果才十幾歲。崔氏常常擔心兒子在高官厚祿麵前忘乎所以,不珍惜父磯用生命換來的地位和待遇,又擔心他年輕缺乏為政的知識和經驗,因而竭盡全力地教子。善果每次升堂聽事,崔氏總是坐在竹簾後觀其決政。如果善果剖斷合理,崔氏歸則大悅;如果善果行事不公,或妄加嗔怒,崔氏回家即蒙被而泣,終日不食。善果見狀則伏於床前,也不敢起。崔氏等他知錯了,才對他說:“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如汝先君,忠勤之土也,在官清廉,未嚐向私,以身殉國,繼之以死,吾亦望汝副此心。汝既年少而孤,吾寡婦耳,有慈無威,使汝不知禮訓,何可負荷忠臣之業乎?汝自童子承襲茅土,位至方伯,豈汝身致之邪?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心緣驕樂,墮於公政!內墜爾家風,或亡失官爵,外則虧天子之法,以取罪戾。吾死之日,亦何麵目見汝先人於地下乎”崔氏運用善果的特殊身世,激勵先輩的家風,負荷忠臣之業,同時違之以理,明之以-義,對他進行嚴肅的批評,使善果受到震動和促進,從此兢兢業業地為官,因而被號為“清吏”。

陸遊教子九善陸遊一生常默默地自勉為善,他也希望子孫世為善人:“吾惟文辭一事頗得名過其實,其餘自勉為善而不見之於人,蓋有之矣。初無願人知之心,故亦無憾。天理不昧,後世將有善士。使世世有善士,過於富貴多矣。此吾所望於天者也。”他在詩中常勉勵子孫做個善人,“果能稱善人,便可老鄉裏。勿言五鼎善,肉食吾所鄙。”“但使鄉閭稱善士,布衣未必媿公卿。”由於陸遊抓緊對子弟的德育,其諸子皆賢良,有的還能興學校、習禮讓、移風易俗,造福一方,為世人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