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原名為《三國誌通俗演義》,又名《三國誌演義》,是一部長篇曆史演義小說,也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體小說的開山之作。它的流傳範圍、影響程度,都可謂是中國古代曆史小說中獨一無二的。
《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為曆史背景,以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諸葛亮、東漢、曹魏、蜀漢及東吳六大路線為中心,講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至魏、蜀、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為終結的軍事、政治鬥爭。文字淺顯、人物形象刻畫深刻、情節曲折、結構宏大。這部作品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麵的:1、它成功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智謀過人的諸葛亮、一身是膽的趙雲、義重如山的關羽、爽直粗獷的張飛、仁義寬厚的劉備、陰險狡詐的曹操、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才高量窄的周瑜個個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2、它長於描寫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上百次,從單槍匹馬的廝殺,到千軍萬馬的混戰;從戰場上的鬥智鬥勇,到營帳裏的用計設謀,寫得有虛有實、有詳有略,各具特色。
3、它的語言精練暢達,筆法富於變化,將紛繁複雜的曆史事件和龐雜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它的魅力無須贅言。為了使青少年讀者更好地閱讀經典,我們精心對原著進行了改編,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照顧到了青少年讀者的閱讀心理。除此之外,本書與其他版本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對其中出現的曆史人物和曆史知識作了精彩的注釋,這些注釋精準到位、簡明扼要,是青少年讀者閱讀古典小說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衷心希望廣大青少年朋友能夠從中領略到中國古典文學的藝術魅力,走進這座神奇瑰麗的文學殿堂。
編者
作者簡介:
《三國演義》,原名為《三國誌通俗演義》,又名《三國誌演義》,是一部長篇曆史演義小說,也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體小說的開山之作。它的流傳範圍、影響程度,都可謂是中國古代曆史小說中獨一無二的。
羅貫中(約1330原1400年),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餘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複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寫作背景: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中國小說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誌》裏麵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以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
內容梗概: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天下大亂,黃巾起義爆發。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湧現出一批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為了各自利益而相互混戰。
涿縣人氏劉備乃是漢室宗親,為人寬厚,素有大誌。一天,他偶遇關羽、張飛,三人性情相投、一見如故,遂結拜為異姓兄弟,聚集關中勇士500多人,參與鎮壓黃巾軍。之後,朝廷論功行賞,劉備得縣尉一職。
但劉備性情耿直,遭人誣陷,無奈辭官投奔代州劉恢。漢靈帝死後,董卓掌握朝政大權,挾持獻帝,張揚跋扈。百官痛恨董卓,司徒王允利用貂蟬、呂布巧施連環計,除掉董卓。此後,東漢政權更加混亂,各地軍閥紛紛崛起。曹操迎奉漢獻帝至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殲滅了呂布、袁紹、張繡等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與此同時,孫策、孫權兄弟也占據江東一帶,成為名副其實的江東霸主。
此時,身為漢室宗親的劉備卻四處輾轉,始終沒有確立勢力範圍。
後來,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請出素有“臥龍先生”之稱的諸葛亮,輔佐自己“光複漢室”,這才使局麵得以改觀。不久,曹操揮軍南下,想掃清江南,統一中原。諸葛亮看準時機,提出“聯吳抗曹”的主張。隨後,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曹操退回北方,劉備也借機在荊州站穩了腳跟。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麵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