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主孫休聽說司馬炎稱晉帝,知道他必定伐吳,憂慮成疾而死。眾大臣就立烏程侯孫皓為帝,改元興元年。孫皓生性凶暴,沉溺酒色,寵幸宦官岑昏,擅殺高官。他遷都武昌,大興土木,日常供應還要從建業溯流運去,吳民怨聲載道。他不聽大臣的勸阻,卻聽術士尚廣的妖言,要一統天下。司馬炎得知,派都督羊祜駐襄陽,伺機伐吳。羊祜見東吳派陸抗守荊州,知道伐吳的時機還不成熟,就精減軍隊,屯田八百餘頃,積聚了十年軍糧。他與陸抗和平相處,互通往來。孫皓得知,撤了陸抗,換孫冀去守荊州。羊祜見伐吳的時機成熟,就上表司馬炎,請求出兵。司馬炎聽了賈充等人的話,不肯出兵。羊祜借故年老,辭職回家。司馬炎前去探望,羊祜說:“孫皓非常暴虐,吳人恨之入骨,不戰就可攻克。假如他死了,再立一位賢明的君主,吳國就不可征伐了。”司馬炎這才恍然大悟,羊祜推薦杜預接替他,說完就死了。杜預鎮守襄陽,積極備戰。司馬炎又派多路大軍同時進軍。龍驤將軍王浚、廣武將軍唐彬,率水陸大軍二十萬,乘數萬艘戰船東下。杜預劍鋒所指,所向披靡,殺得吳軍大敗。王浚率水軍順流而下。水軍戰船攻無不克。吳國的一些忠臣雖奮力抵抗,但因大勢已去,無力挽回敗局,相繼戰死。眾臣見國勢危難,紛紛請求孫皓立即殺掉岑昏,鼓舞軍民奮力死戰。孫皓不肯殺岑昏,眾大臣就一擁而上,活剮了岑昏,把他生吃了。眾臣出城抗擊晉軍,卻遇大風,船不能行。王浚的部下見風大,提議等風止再戰,王浚不聽,冒風前進。吳將張象僅率一船數十人,見勢單力孤,隻好投降。王浚讓他騙開城門,殺入建業。孫皓想自殺,大臣勸他學劉禪,自縛請降。孫皓就把自己綁了,抬上棺材投降。王浚為他鬆了綁,燒了棺材,把他遷往洛陽。司馬炎封他為歸命侯。自此三國歸晉,天下重新歸於一統。
[博士]
古代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鄧艾]
資性敏捷,善識地理,司馬懿認為他是個奇才。他在作戰中能料敵先機,始終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薑維的數次交戰中少嚐敗績。
[連弩]
又稱“諸葛弩”,相傳為諸葛亮所製,可連續發射弩箭。但由於連弩用箭沒有箭羽,使鐵箭在遠距離飛行時會失去平衡而翻滾,且木製箭杆的製作要求精度高,人工製作難度大,不易大量製造使用。
[諸葛恪]
字元遜,吳大將軍諸葛瑾長子。孫權臨終前為托孤大臣之首,後因伐魏失敗,更加獨斷專權,被孫峻設計殺害,被夷滅三族。
[孫峻]
字子遠,吳國宗室、權臣,官至丞相、大將軍。
[文欽]
字仲若,三國時魏國人。被司馬師廢曹芳的專橫暴行激怒,與毌丘儉、文鴦起兵討司馬師,兵敗後投奔吳國。
[奸佞]
指奸邪諂媚的人。
[遝中]
薑維屯兵處,在今甘肅舟曲西、岷縣南,白龍江從中流過。
[鍾會]
字士季,三國時期魏將。263年,他與鄧艾分兵攻打蜀漢,導致蜀漢滅亡。
[衛瓘]
字伯玉,三國時期魏國、西晉的大臣。
[發難]
指反抗或判亂。
[嗣位]
繼承君位。
[陸抗]
字幼節,陸遜之子。陸抗足智多謀,多次為東吳立下戰功。
[杜預]
字元凱,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官至司隸校尉。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功成之後,耽思經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被譽為“杜武庫”。
[歸命侯]
即順應天命歸順投降的亡國之君。
人物譜:
司馬炎
司馬炎(236原290),字安世,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晉朝開國君主,公元265原290年在位。公元265年繼承父親司馬昭的晉王之位,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將帝位禪讓給自己,國號大晉,建都洛陽。公元279年又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公元290年病逝,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葬峻陽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