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旅遊資源(1 / 3)

第一節 彭陽縣旅遊資源概況

彭陽曆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人文薈萃,文物蘊藏豐富,風景名勝眾多。早在舊石器時期已有人類居住,秦長城,漢城郭,唐宋城堡、明清古塔寺院,故址猶存。北魏、兩宋的石造像和無量山石窟、瓔珞寶塔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收藏文物中有20多種選調各國展出,其中北魏石造像、駱駝紋銅牌和白羚羊紋銅牌、三國“大泉兩千”、北宋“至和重寶”等為國家一級文物,全國罕見。1935年10月,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毛澤東住宿縣內小岔溝、喬家渠,寫下了壯麗詩篇《清平樂·六盤山》,從此播下革命火種。

1935年10月,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中央領導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裏長征,途經西吉、隆德、固原,翻越六盤山,於7日拂曉登上六盤山頂。毛澤東得知青石嘴敵情後,命令部隊突襲青石嘴,全殲敵軍,打開了東進道路,全軍挺進,夜宿小岔溝。

1935年10月8日晨,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從小岔溝出發,沿茹河南北山腳,分兩路向彭陽(白楊城)東進。部隊中午到達彭陽城,準備休息做飯時突遇敵機轟炸,於是向東北方向前進,傍晚到達趙山畔、喬家渠。毛澤東夜宿喬生魁家。次日,毛澤東率領部隊下長城塬,上劉塬向三岔東進,於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勝利結束了二萬五千裏長征。

為紀念偉人,2000年5月,喬生魁的長孫喬德祥等人用石沙岩雕鑿“毛澤東長征宿營地紀念碑”一座,供人們參觀。

一、戰國秦長城遺址

戰國時期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滅義渠戎國,設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長城西起今甘肅省臨洮縣三十裏墩洮河東岸,東北至今內蒙古包頭西北,距今2200多年。其中一段由甘肅靜寧縣進入寧夏,經西吉縣、原州區,於原州區河川鄉黃河村黃家莊進入彭陽境內。沿西北—東南走向經古城鎮的黃灣,白陽鎮的薑窪、豐台、陽窪、崾峴(前窪)、陡坡子、李岔,城陽鄉的瑤灣、白岔、喬渠、長城(白馬廟)、祁家莊、張溝圈、小莊、施坪,從劉家堡子出彭陽縣,又進入甘肅省鎮原縣孟家塬。長城在固原境內經過西吉縣、彭陽縣、原州區2縣1區,全長約174千米,其中彭陽段途經3鄉鎮10村20多個村民小組,全長100多千米。

長城殘高2~13米,基寬7~10米,頂寬2~3米,夯土層0.1~0.3米,其中原州區張易、紅莊兩村境內一段修築在山梁上的長城保存較為完好,其餘因靠近村莊、農田,毀壞嚴重,僅留殘段。縣境內的這段長城,因長期的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毀壞嚴重。孟塬和長城塬除敵台尚存外,其大部分城牆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已辟為道路和耕地,但遺跡明顯,走向十分清晰。現存較好的為白陽鎮白岔村段和孟塬鄉玉塬村段。

彭陽縣境內戰國秦長城遺址

1985年、1988年此段長城先後被彭陽縣人民政府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縣、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朝那城

秦、漢時期朝那縣治古城遺址,位於彭陽縣城西15千米處的古城鎮境內。地處茹河與任山河交彙處的茹河北岸三角平川正中,東瀕店窪水庫,西臨朝那湫,北依羅家山,四野群峰環抱,形似龍騰虎躍。

朝那城曆代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漢為通往長安的戰略要地。如今朝那古城斷垣殘牆,古樸渾厚,新建的商貿大樓與庭院民宅相映成趣,寬闊的瀝青公路與僻巷小徑並存,繁華的街市與恬靜的農舍別具一格,幽靜肅穆的東山清真寺與書聲琅琅的古城中、小學掩映在蒼鬆翠柏之中,構成一幅古樸優雅的畫卷。

三、無量山石窟

無量山石窟位於彭陽縣城西北約25千米處古城鎮田莊村北源組,198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其列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開鑿在半山腰石崖上,共有兩窟。東窟建於1032年(宋天聖十年),窟頂呈窿形,進深0.8米,有5尊石質佛像,其中4尊保護完好,3尊主佛並排而坐,造像通高2.1米,崖壁銘刻題記2處,左刻“天聖十年”,右刻“張行□□”;西窟佛像雕鑿於1035年,共有20尊佛像,為一佛、二菩薩、十六羅漢、一護法神像,整個造像從左到右依次編號為01~20號,一線排列在距地麵高0.9米、長8.2米的石崖上,造像最高0.8米,最低0.38米,其中7尊保存較好。在距地麵約2.6米處有一題記:景祐二年四月十二日劉緒等公修羅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