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
“人類的最終歸宿仍要回複到原始的形態中去的,要回複到真善的本性之中。/人性的重複疊現,正是人生起點與終點的重合。/運動的東西都呈現圓的形態,圓的變化規則,用圓規畫一個圓,有起點,有圓周軌跡;有終點,而終點必須與起點重合,不能重合則不為圓,說明圓周線偏離了軌跡(自然法則)。人的一生,不是線段,是一輪圓。”
漢川報有一則新聞格外引人注目。
2002年8月18日,在題為“社區辦文化居民樂企業搭舞台文化活”一文中赫然報道:公司董事長譚功炎傾注了更多心血,每次開會或出差,他都不失時機地邀請楚劇界的知名人士前來獻技指點。今年7月29日,著名的戲劇家,湖北省楚劇院的張巧珍來到福星楚劇團,與演員們同台表演了《打金枝》,她熱心地傳授演技,對劇團大加讚賞。她說,沒想到故鄉裏楚劇團會有如此多的優秀人才,她們的綜合素質比較全麵,表現了一定的藝術水準……
是的,張巧珍來到福星楚劇團了。但更令人喜悅並玩味的是張巧珍回娘家了──回到她闊別、魂牽夢縈的老家。她從起點到終點,從漢川到漢川,從故鄉到故鄉,整整走了52年。猶如楚劇終將從泥土到泥土,從農村到農村一樣。都通過圓周軌跡,無論旅程上多少風雨如磐,也無論道路如何曲折漫長,最終總會是一輪圓。
時光老人像個法力無窮的魔術師,彈指一揮間,青絲成白發,主角變龍套──初涉老年段的單位人大多處於進退維穀之境和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態。退休前多有幾分欣喜,幾分難舍,幾分失落,幾分迷離。巧珍是名人則更甚,大有“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感,麵對繁華不再,美景已逝,寂寞難耐且不說。叫她猛然離別深情厚意的廣大觀眾,無異於“抽刀斷水水不斷,水推船移岸不移”,的的確確依依不舍啊!更有甚者“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灘上”之民謠她也早有耳聞,不禁令人莫名地萌生欲進不能欲退不得的無奈和人生到頭空的辛酸蒼涼。盡管如此,她想到作為一個楚劇人,必須終身弘揚楚劇精神,要盡快培養年輕人。否則,事業後繼無人才是最大最大的悲哀,那將成為千古罪人,萬萬不可,萬萬不可啊!於是,終於果斷地作出痛苦的決定──讓台──她謝絕大家挽留,於2008年辭去所有職務激流勇退地正式退了下來。
按說功成名就,累了大半輩子的她再可以坐下來,深深地舒口氣、重重地捶捶背,好好地享享清福了。
不,巧珍退休後不久,又接到新任務──回漢川講學。因為業餘輔導本是自己神聖職責,何況來自家鄉父老盛情難卻。她盡管身體疲弱,但毫猶豫地滿腔熱忱地應承下來,簡單收拾後便同前來迎接的人出發了。當踏上了回家的路時,心情顯得興奮、激動、沉重、複雜。舊時的土路蕩然無存,兒時的夢卻曆曆在目。俗話說榮歸故裏,衣錦還鄉,可她隻有簡單行囊,素麵朝天,清風兩袖,一顆丹心。她在心底深情呼道:故鄉,我慈祥的母親,我該拿什麼見您?嗬嗬,是的,是的,人說“要致富,先修路”。好吧,那麼,就讓我為您在群眾精神文明的大道上,當個“鋪路工”吧……她想。
“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公元2001年五月,眾所周知,荊楚大地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新生事物!改革開放中的漢川市廣大農民,窮則思變,變則思富。更可喜的是不忘富則思進,不甘精神生活匱乏,為進行自娛自樂,做了一件事──類似當年安徽小崗村21戶農民自發組織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偉大創舉──自發地自籌資金組建了自己的楚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