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指點迷津(1 / 2)

春雨時分,萬物複蘇,自然格外惹人歡喜。

托聖上鴻福,如今四方安穩,百姓多年免受戰亂之苦。

太平盛世之下,打理好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已是尋常百姓最大的滿足。倘若天公作美,來得一年風調雨順,便足以讓他們開壇獻祭,感謝上蒼的恩賜。

在這個農耕為主的國度裏,人們早已養成了代代相傳的良好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天才微亮,田野間已經出現了不少忙碌的身影,為一家子的生計而肆意揮灑汗水。

也許沒有多少人留意,小路上來了兩個陌生的外鄉人。一老一少,兩人都穿著最平常不過的粗布衣裳。年老的灰白胡子,手持一根上了年頭的枯木拐杖,背上還掛著一個小行囊。而年少的卻是個明眉皓齒的女孩,看樣子不過十三四歲,活蹦活跳地跑在前頭。

兩人一前一後,踏著晨露,向不遠處的小市集走去。

說是小市集,其實不過是附近農家物物交換的臨時場所,大抵不過你家的蘿卜換我家的白菜,或是這家的魚幹換那家的雞蛋,諸如此類……

不過今日卻不同往常,不太寬闊的走道兩旁早已擺滿了桌椅,一籠籠還冒著熱氣的包子陸陸續續被端上桌麵。熱騰騰的肉包配上一碗小米粥,便是普通百姓最喜愛的早點。

一大早便行色匆匆的自然是急於上路的商旅,他們要在晌午時分趕到二十裏外的貿易地點,迅速完成交易,然後在天黑前回到這裏。不然,關口一旦關閉,便要等半年之後才會重新開放,由不得他們不抓緊。

結束了動蕩不堪的年代,所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就連基圍這樣一個邊遠的小鎮,也開始慢慢安定下來。從最初流落到這裏的三百難民,到現在歸納帝國建製,小鎮裏外數千戶籍,隻不過短短數年光景。

每年這個時候,各地走南闖北的商旅便會路過這個邊境小城,帶著各式各樣的貨物進入北邊的密林。據說那裏住的是上朝遺族,帝國每年隻開通貿易通道兩次,其餘時間關口封閉,不允許雙方進行交易。

而基圍正是雙方貿易路線上的必經之地,再往北數裏便是關口。

把貨物綁好,再吃過早飯,各路商隊便紛紛上路。一時之間,過道上擁堵不堪,吆喝聲,馬叫聲,鈴鐺聲……此起彼伏,交雜在一起,給這個邊遠的小鎮帶來了勃勃生機。

在過道盡頭,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擺著一張陳舊的方桌,桌上正中央放著一個八角碗。靠牆處還豎有一道掛旗,字跡頗為潦草,不過尚能辨認,上書:指點清水明如鏡,倒映之間解迷津。

掛旗中間還用濃墨描有四個大字:指點迷津。

看樣子是占卜算卦之處。

本以為坐鎮其中的應是仙風道骨的老叟,沒想到竟是一個不過二十三四的年輕人。淡雅青衫,一身書生打扮。腰間左邊掛著一個紫金色的葫蘆,莫不是裝著酒水之類。而右邊則是一個巴掌大小的精致竹囊,造型古樸,用料考究,興許是前朝古玩。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雙眼還蒙著一抹黑布。

咋看之下,這一身行頭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趙庚午顯然沒在意旁人的目光,反而優哉遊哉地翻著手上的典籍,時而皺眉苦惱,時而托腮冥想,狀若入神。此舉令路過的行人更加不解,既然雙眼蒙著黑布,又怎能看清書上的蠅頭小篆?

難不成現在的江湖術士,故弄玄虛已經明顯到如此做派!

而這邊,女孩跟在老者身旁,正專心地聽他講訴著此處的曆史淵源,以及風土人情。本來還饒有興致地打量著從身邊穿梭而過的各隊商旅,當看到這個攤子,女孩頓時呲之以鼻,厭惡地說道:“北叔,怎麼走到哪裏都會遇到這種裝神弄鬼的家夥,真討厭!”

被喚作北叔的老者,自然也看到了不遠處的趙庚午,卻並未如女孩一般加以譴責,反而微微一笑:“我們天奉王朝地大物博,自然不乏能人奇士。一路北上,相信小姐也見識了不少,或許人家的確有過人之處。”

女孩不以為然:“哼,這家夥恐怕連能人奇士的影子都沾不上邊,一看就感覺是個大騙子。不行,既然給我遇上了,就不能再讓他繼續招搖撞騙,愚弄百姓……”

恰好,老者看到一個農婦提著菜籃子走了上去,繼續笑道:“小姐莫急,且看他演上一出,不就有證有據了麼。到那時候,拆台也顯得名正言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