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1 / 3)

自五月起,營州都督李誠中開始了自己轄地內的第一次巡視,陪同他巡視地方的是長史馮道。李誠中曾經在白狼山向馮道許願,盡量幫助他得到營州刺史的任命,本來這一許願是很有希望達成的,但朝廷重建營州都督府的一紙詔書讓馮道的願望落空。可馮道雖然沒有當上刺史,卻有了更高的收獲,由營州刺史府長史成為了營州都督府長史,官階正六品。

營州都督府與普通州府和都督府不同的是,他有“都督關外諸軍事”之責,雖然級別不高,但其實代行的是盛唐之時“安東大都護府”的職責,馮道的都督府長史權力更甚於普通刺史。尤其是李誠中對他的信賴,讓他在營州幹得十分愜意。

這種信賴表現在兩個方麵,首先是民事上的全權授予。李誠中平時隻抓軍事,民政上的事務則盡數托付給他,當然,重要的決策仍然由李誠中拍板,但這種拍板並不武斷,更多的時候,各種決策是在兩人共同商榷下做出的,如果馮道對李誠中的決策並不讚同,李誠中會陳述自己的道理,如果馮道仍然堅持不接受,那麼李誠中寧願將此事暫時擱置,也不強行推動。馮道曾在長史府議事時多次向官吏們表示,“都督是一個講道理的上司”,這一點讓長史府官吏們深有同感,並且為之折服,因為在這個時代,“講道理”的武將真不多見。

對馮道的信賴所體現的另一方麵則要實際得多,即在財物上的信賴。李誠中和馮道已經逐漸達成了默契,營州所得的一應收入,軍事上占一半,“東事會”拿走一成,剩下的四成全部交給馮道,由長史府全權處理。這樣的留成比例是天下間首屈一指的,單就盧龍來說,整個盧龍軍全年的收入中,至少有八成用於軍費開支上,在其他各鎮,這項開支甚至高達九成以上。當然,聽說西川的王建和淮東的楊行密比較重視民治,但其軍事上的開支也應當不低於七成。

營州在光化三年的收入為八十餘萬貫,當年長史府可支配財物為三十餘萬貫。到了天複元年,營州更是獲得了巨額戰爭賠償,僅僅四月底,便從渤海國拿到了價值一百八十萬貫的財物,從新羅的北原、鬆嶽獲得了三十萬貫。按照《鬆嶽新約》的規定,新羅國和熊津州都督府每年分別要向營州上繳三十萬貫和十萬貫,在已經可以確認下來的收入中,天複元年上半年將獲得總計二百五十萬貫!而長史府則可以分潤其中的一百萬貫!

一百萬貫是什麼概念?可以用一個數字來對比,李誠中穿越過來的光化二年,盧龍軍最強盛的時期,全鎮十三州上繳節度府的錢糧折價總計為一百三十萬貫,其中一百萬貫用於軍費開支,節度判官劉知溫真正能夠掌握的隻有三十萬貫。

單單算一算手中可以使用的錢糧,以馮道為首的長史府官吏們便已經足夠感到幸福了。

馮道已經不是第一次巡視地方,這次由他陪同李誠中,並向李誠中詳細介紹一應情況,周小郎帶領營州軍老營護軍左都兩百名士兵隨同保護。

第一站自然是柳城東山,這裏有李誠中最為看重的東山鐵礦。雖說李誠中最為看重這裏,但他是第一次過來,說起來,他也很不好意思。他的這種“不好意思”是穿越人士所特有的,在東山鐵礦的管事們眼中,身為都督的李誠中能夠親自前來,已經足以令人驚訝了,別說此刻,放眼大唐立國的兩百多年,何曾見過一州都督巡視賤役?

知東山鐵事宋瑛率數十名管事將李誠中和馮道一行迎入山中,宋瑛本來打算擺宴接風,卻被李誠中拒絕,他直接要求前往礦山一看端倪,倒令宋瑛和眾管事們麵麵相覷,心中忐忑不安,也不知是不是這位都督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馮道好言安慰了宋瑛等人一番,告訴他們,都督就是這種作派,大夥兒才放下心來。

一進山穀,就聞到撲鼻而至的濃重石粉味,隨之而來的是嘈雜的“叮叮當當”敲石聲。放眼望去,數百、上千人赤裸上身,正在用榔頭、錘子敲打鐵石,還有更多人挑著籮筐、推著營州獨有的雞公車來來往往,不停運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