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不得不再次提到河東節度使李克用。
此時的李克用剛剛從汴州逃回晉陽,他去救援“老朋友”朱全忠,卻反而被朱全背地裏捅了一刀,差點身死異鄉,回來後整點軍馬,一心準備報仇。就在這個時候,他接到了另一個和他在平滅黃王亂兵曆次戰事中結交的好友王重榮的求援信。
李克用對田令孜也是十分不滿的,因為他被朱全忠暗算以後向朝廷伸冤,主理朝政的田令孜卻隻是不疼不癢的寫了封慰問信便算拉倒,連口頭斥責朱全忠的態度都沒有。而且田令孜也派了個監軍去他那裏,向他索要大量財物,對他也十分傲慢,稍有不滿就嗬斥指責,一點都不尊重。
不過李克用報仇心切,他讓王重榮等等,說大哥你先頂住,兄弟我報完大仇之後再回師幫你打田令孜,掃平那個小兒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容易,所以你別著急。
王重榮不答應,他說哥們兒你別逗了,什麼叫“先別著急”?話說國軍人數太多,兄弟我實在頂不住,等你搞定朱全忠再回來,兄弟我早就成為階下囚了。
李克用很講義氣,當然,他對田令孜也同樣痛恨,在“好朋友”王重榮的催促之下,隻能暫時放棄報仇,帶兵和王重榮會合在一起,共同應對朝廷的征討大軍,打出“清君側”的旗號,要求朝廷誅殺田令孜。
雙方會戰,麵對李克用和王重榮這兩個平滅黃王亂兵的主力,朝廷軍隊怎麼可能是對手,一戰下來便即崩潰,朱玫和李昌符都各自帶著敗兵跑路,回了本鎮,禁軍則一路潰散逃入長安。
田令孜這個時候才驚慌不已,裹挾著僖宗皇帝再次出逃。李克用和王重榮兵進長安,四處搜尋田令孜和其親信黨羽,當然找不到。被田令孜欺負狠了的王重榮心中怒火無處宣泄,於是大掠宮室,並焚燒三內,河東軍軍紀本來就不好,自然也搶得個盆滿缽滿。哥倆抓不到田令孜,隻能無奈返回,然後繼續上書天子,要求處死田令孜。
僖宗皇帝和田令孜此時躲在鳳翔,田令孜覺得鳳翔還不保險,想要讓僖宗皇帝去寶雞。跟隨避難的絕大部分朝官都痛恨田令孜,不願意天子去寶雞,天子本人也不想去,但田令孜不答應,趁夜率兵劫持了天子。天子很生氣,說自己不想去寶雞,田令孜就說不想去寶雞咱就不去,咱去漢中,於是天子被拐到了漢中。
但這次百官們對僖宗皇帝和田令孜已經無法容忍了,都沒有繼續跟隨,他們回到了長安。被王重榮和李克用聯軍打敗了的朱玫一看長安空虛,幹脆帶兵又回到了中樞,他和百官商議後,迎奉襄王李煴為帝,尊漢中的僖宗為“太上元皇聖帝”,說白了,就是讓僖宗退居二線,當太上皇。
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思的,襄王李煴是肅宗第九子李僙的重孫,與憲宗皇帝同輩,而僖宗則是憲宗皇帝重孫,相當於讓僖宗這個重孫當重叔爺李煴的太上皇,也算曆史上的一次趣聞。
新帝一立,田令孜就知道自己情況不妙了,他當即宣布下野,躲到西川去當監軍使,投靠駐兵成都的表兄陳敬瑄,後來兩個人都死於王建之手。田令孜一倒台,百官的心中自然又重新倒向了僖宗皇帝,畢竟正統觀念是當時的主流。僖宗皇帝沒有了田令孜掣肘,開始想辦法收回大權,他讓宦官楊複恭以大義名分秘密聯絡朱玫的部將王行瑜,許了諸般好處,讓王行瑜起兵,斬殺了朱玫。大部分朝官都想迎僖宗回駕,所以和王行瑜密議,要廢了新帝李煴。有些和李煴關係不錯的朝官就帶著他逃出了長安,往奔河中王重榮。
王重榮雖然是導致僖宗皇帝出逃的首因,但他痛恨的是田令孜,對僖宗皇帝還是比較忠心的,聽說田令孜下野,他的不滿情緒就消除了,所以抓住了李煴,將他的首級送往漢中行在,向僖宗皇帝表明自己的心意。經過這麼一番折騰,僖宗皇帝瘦弱的身子骨也扛不住了,他回到長安不久之後便即病逝,於武德殿駕崩。是年,僖宗皇帝七弟李曄在宦官楊複恭的力挺下承繼大寶,改元龍紀,便是今上。
今上曾經用過的年號包括龍紀、大順、景福、乾寧、光化,直到現在的天複。但他還不是改元最多的大唐天子,排名第一的是高宗皇帝,曾經用過十四個年號,接下來是武後,用過十三個。到目前為止,今上已經用了六個年號,與先皇僖宗並列第三。但他的改元與祖上不同,每一次改元都實實在在是因為大變而改元。從這麼多次改元之中,也可以大概知道這個天子經曆過多少次坎坷,他的命運有多淒慘!
韓延徽提到“中和之變”的目的不是要和馮道共同回顧這段大唐中樞風雨飄搖的日子,馮道也明白,他的目的是要點出其中的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襄王李煴。
當年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皇帝逃至西蜀,途徑馬嵬驛時,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和內侍李輔國發動兵變,要求玄宗皇帝歸政於太子李亨。玄宗無計可施,隻得任命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讓李亨真正取得了太阿之權。這就是玄宗之後主持平滅安史之亂的肅宗皇帝。肅宗長子名李豫,是為代宗皇帝,而他的第九個兒子,名叫李僙,乃肅宗與裴昭儀之子,賜封襄王。李僙於貞元七年去世,其子名李宣,承爵伊吾郡王。襄王一係沒有當皇帝,他們一直在六王宅過著舒適的生活,所以活得比較長,所以輩分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