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1 / 2)

大太太聽老太太話外有音,不敢造次,而是委婉的詢問老太太的意思。“您是說——”

“人與人相處,當然最好能結恩不結怨。再者說宴世子也並不是什麼小氣的人,他送咱們的重禮你也瞧著了。世子爺的性子怪是怪點,可他背後的勢力不容小覷。清玉這孩子的嫁妝不能寒酸了,切不可丟了詹家人的臉麵!”老太太改主意道。

大太太當即笑著點頭應承:“媳婦也是這麼想的,先前還想著什麼時候和您提呢,行,回頭媳婦就去辦,等辦妥貼了,便列單給您過目,一準叫您滿意。”

老太太樂嗬的點頭,她這個大兒媳真是一把好手,這個家隻要有大兒媳幫襯著,可真叫她少操了不少的心。

隔日,詹家又接了旨意,詹四姑娘和宴世子的婚期敲定在明年的六月初六。這日子是國師大人經過多重推算,從吉日子之中找到的最吉,其目的便是應了太後的期望,力求將這場婚事在方方麵麵的都能順利、和美。

太後如此看重這場婚事,卻沒有在民間引起豔羨之風,反而有關禾晏和清玉的流言蜚語越來越多,傳到後來,基本全變成了一一個意思:詹四姑娘一年內必死!”

趁著流言肆意橫飛之際,民間更有什麼黃半仙劉半仙之類的站出來斷言宴世子的命格,比如“孤寡一輩子”、“永遠娶不到媳婦”、“活不過十八歲”之類的,相較於鬼世子,清玉的命運更慘。有說半年內必死的,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三月,後來成了半月,更有甚者說隻有三天。死亡的類型也多種多樣,落水、跳崖、懸梁、暴斃……

朝廷原本對於民家流傳的一些不太嚴重的傳說並不太在意,況且嘴長在別人的身上,堵住一個可能就有兩個去說。大周朝的太祖皇帝也曾有過遺訓:“正行,正思,正言,自可平息悠悠眾口。”然而此次民間因有人妖言惑眾,搞得風言風語一波蓋過一波。

靖遠侯夫人禾氏正思量著要不要稟告太後姐姐,請她稍微幹涉一下。禾晏卻率先派人知會了禾氏,請她不必操心此事,他自會妥善處理。禾氏聞得此言,一樂,心想這孩子上心也好,說明他重視詹四姑娘。禾氏尋思既是禾晏英雄救美的機會,她也便沒必要去管了。誰知幾日後,她聽說永安王府的人到處在街上抓人,引起了民怨。更有禦史和幾位高管聯合尚書,預備彈劾宴世子此舉。禾氏從丈夫那裏聞得此消息,嚇得心慌慌,連忙套上一件衣服,匆忙的進宮麵見太後。

周朝後宮女子有不得幹政之說,所以太後不甚去關心朝堂之事,太後眼皮子弟底下的奴才們也不敢去討她老人家心煩。然而當太後聽說禾晏被參了,氣不打一處來,便全撒在這幫沒用的奴才身上。

以藍公公為首的太監和宮女們嚇得不敢吭聲,悉數縮脖子跪地,請求太後娘娘責罰。

禾氏見這架勢,也挺心疼他們的。可她更心疼自己的乖侄子,禾氏焦急地跟太後道:“而今不是處罰她們的時候,咱們姐倆該想想怎麼幫宴兒渡過這關!”

“去,把皇上請來!”太後冷言責令藍公公。

藍公公為難的看眼禾氏,應了聲,這就要轉身出去,可步伐不像往常那麼快。

“大姐,這可不行。您是太後,後宮之主,自當要起個表率,怎能幹涉朝政。”禾氏不想因為自己的通風報信,反而悔了太後的清譽。

“鬼門子的朝政,事關哀家的侄兒,那就是哀家的家事!”太後厲聲喊道。

禾氏連忙拉著太後勸:“原本是家事,但禦史彈劾了宴兒,可不就變成朝政了。您先消消氣兒,且聽我好好說道!”

“哼,你說,都是誰什麼人參的宴兒?”太後聽了禾氏的勸解,忍著怒氣,對藍公公點了下頭,示意他一邊站著去,不必去了。藍公公心裏大大鬆口氣,趕忙快步退到一側候著。

“張、王禦史,還有孝王,刑部尚書。”禾氏答道。

“刑部尚書?”太後眯起眼,冷笑一聲,“我怎麼記得他跟老三走的挺近的。”

太後口中所謂的老三即是指如今的三皇子狄鼎。

禾氏有意觀察太後的臉色,小心謹慎的點點頭。

太後瞧自己妹妹這神情,心中的猜想八、九不離十了。還有那個孝王,太後也覺著他近日風向不對。前些日子乞巧節,皇後組織不少世家子女來宮裏,當時太後便發現孝王的女兒平樂郡主跟三皇子關係異常要好,簡直勝似親兄妹。這對堂兄妹以前可沒這麼走親近過,太後因覺得稀奇,故而多瞧了兩眼。如今看來,老三跟平樂的關係還是次要,其主要親近的人物應該是孝王爺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