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不能沒有感情。如果說,立意是詩歌的目標的話,那麼感情就是詩歌的發動機。再讀田間的詩歌《假如我們不去打仗》:“假如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看,這是奴隸!”讀之,憤恨依然;想之,激情依然。
田間(1916年—1985年),安徽省無為縣人,著有詩集《中國牧歌》、《抗戰詩抄》等,聞一多先生曾稱讚他為“時代的鼓手”。《假如我們不去打仗》,是田間1938年寫就的一首街頭詩,也稱傳單詩、牆頭詩。《假如我們不去打仗》,詩行簡短,寓意深長,在樸素的詩句裏,充滿著火熱的時代氣息和強烈的愛憎感情。曾記否,那時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戰鬥正如火如荼地展開,麵對敵人瘋狂侵略和殘酷殺戮的囂張氣焰,是投降還是反抗?田間的這首充滿感情的小詩旗幟鮮明地回答了這一問題,深刻地揭示了不奮起、不抗爭、不戰鬥的嚴重後果。
詩歌,是以抒發真實的、強烈的、帶有普遍性的情感為其主要特征,它的旗幟永遠閃爍著兩個醒目的大字——抒情。《假如我們不去打仗》的作者正是如此,隻不過他是別樣抒情,這就是他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製造出了強烈的懸念,從而啟發讀者深入思考,進而激起戰鬥的豪情。現在,就讓我們再一次大聲朗讀這首詩,著重體味“看,這是奴隸”的敵人口氣,那是一種殘暴而又譏諷的口氣,模擬這口氣讀聲,隻能喚起心中的陣陣隱痛,更加激起對敵人的憤恨之情。可見,詩歌的魅力就在抒情裏。
詩歌,它的生命就是活潑地跳動在閃爍著思想光芒的激情之中。如果我們不反抗,敵人就會凶殘地殺戮我們。其詩的抒情,正是在以實的設問中強烈顯露,而又彰顯生命的朝氣。接著是虛問的遞進——“指著我們骨頭”。這裏為什麼不寫“指著我們屍體”?因為“骨頭”代表“骨氣、氣節”。“指著我們骨頭”,更加顯示敵人的鄙視神態,一如一幅漫畫,顯示敵人對我們人格、國格的踐踏,和對我們精神的侮辱。由此喚醒廣大讀者的民族憂患之情,激起廣大人民的愛國之情。可見,詩歌的號召力就在抒情裏。
詩歌,它是有理智的,但是感情的烈火爆發了,有時可以煮沸江河,可以融化冰山。《假如我們不去打仗》正是這樣抒情的。“看,這是奴隸!”字字怵目驚心,一如杜甫名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叫人滿目淒然,揪心疼痛;“看,這是奴隸!”字字怵目驚心,這就是甘當奴隸的可悲結果,這就是甘當亡國奴的淋血現實。抒情,化虛為實,更加激勵覺醒,更加奮起戰鬥。可見,詩歌的爆炸力就在抒情裏。
小詩不小,《假如我們不去打仗》以它別樣的抒情方式,使人悲憤,催人戰鬥。據說,這首詩當時寫在牆頭,寫在戰士經過的山岩上,很快傳到了各個抗日根據地,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廣大人民群眾走向抗日戰場。同時,也使廣大中國人民明白一個道理:愛祖國,愛和平,不做奴隸,保家衛國,必須戰鬥,以革命的暴力反抗侵略者慘無人道的暴力。時過近70年,現在讀田間這首詩,依然力量填胸,激情萬丈。可見,詩歌的生命力就在抒情裏。
夜深人靜,筆耕至此,耳畔忽然轟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