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論狡猾(1 / 1)

狡猾是一種邪惡的聰明。它雖然與機智有所貌似,卻又各不相同——不僅是在品格方麵,而且還包括作用方麵。例如有人贏牌靠的是在配牌時搗鬼,而其牌技終歸不高。還有人雖然很善於呼朋引類結黨鑽營,可是真做起事來卻身無一技。

要知道,人情練達與理解人性並不完全是一回事。有許多人很世故很會揣摩人的脾性,但卻並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這種人所增長的是陰謀而不是研究。他們可以摸透幾種人,但在某一新類型人的麵前,老一套就會吃不開,所以古人鑒別人才的方法——“讓他們到生人麵前去試試手”,對他們是不合適的。

狡猾的人就像那種隻會做小買賣的雜貨販,我們不妨在這裏揭露一下他們的家底。有一種狡猾的人他們專門在談話時察言觀色。因為世上許多誠實的人,都有一顆深情的心和一張無掩飾的臉。這種人就會一麵窺視你,一麵卻假裝恭順地瞧著地麵,許多“耶穌會員”就是這樣幹的。

另一種狡猾術是把真正要達到的目的掩蓋在東拉西扯的閑談中。例如有一名官員,當他每次想促使女王簽署賬單時,都會先談一些其他的事情,以轉移女王的注意力,結果女王往往沒有更多的心思去注意那張賬單,就爽快地簽了字。

還有一種方法是在對方毫無思想準備的情勢下,突然提出你的一項建議,使他無暇仔細思考就做出倉促的答複。

當一個人試圖阻撓一件可能被別人提出的好事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由自己先把它提出來,而提出的方式又要引起人們的反感,使之得不到認同。

裝作將欲言又止之事說到半截時突然中止,仿佛在製止自己繼續說下去。這往往會刺激別人加倍地想知道你要說的東西。

如果你能使人感到一件事他能從你這裏得到答案,而你又不情願告訴他,這件事往往更能使他相信。例如,你可以先做出滿麵愁容的樣子,引人詢問原因何在。波斯國的大臣尼亞米斯就曾對他的君主采取這種作法。有一次他聳人聽聞地對他的國王說:“我過去在陛下麵前從沒有過愁容。可是現在……”對令人不愉快或難以啟齒的事,你可以先找一個中間人把話風放出去,然後由你從旁證實。當羅馬大臣納西斯向皇帝轉告他的皇後與詩人西裏斯通奸這件事時,就是這麼辦的。

如果你不想對某種說法負責任,不妨借用一下別人的名義,例如說“人家都說……”或“聽別人說……”等等。

我認識一位先生,他寫信時總是把最想托別人辦的事情寫在附言裏,並使用“順便提及”這種格式,看起來就好像這隻是偶然想起的小事。

還有一位先生,他在演說時總是把真正想說的放在最後說,好像隻是忽然想起一件差點忘記的事情。

還有的先生,故意在人前把其實想給人看的信件,故作驚惶地假裝藏起來,仿佛怕那人知道一樣。而這一切的目的恰恰是為了引起那人的疑心和發問,這樣就可以把他想要對方知道的東西告訴那個人了。

還有一種誘人上當的狡猾。我知道有一位先生暗地裏想與另一位先生競爭部長的位置。於是他對那位先生說:“在當今這個王權衰落的時代,當部長真是件傷腦筋的事情。”那位即將被任命為部長的先生竟天真地同意了這種看法,並且也對別人如此說。於是先前的那位先生便將這句話稟報給了女王,女王大為不悅,結果就沒有任用他。

還有一種被俗稱為“翻燒餅”的狡猾,就是把你對別人講的話,反賴成是別人對你所講的。反正是沒有第三個人對證,天才知道真相究竟是怎樣的。

還有一種影射的狡猾術,比如當著某人麵故意暗示對別人說“我可不會幹某種事的”,言外之意那個人卻可能會這樣幹。羅馬人提林納在皇帝麵前影射巴羅斯將軍,就采用了這個辦法。

有的人還會搜集許多奇聞軼事,當他要向你暗示某些東西時,便會給你講一個有趣的故事。這種方法既保護了自己,又可以借他人之口去傳播你的話。

有人故意在談話中設問,然後引導對方做出他所期待的回答。這種狡猾術會把一個被他人授意的想法,誤認為是自己想出來的。

出其不意地提出一個大膽的問題,會使被問者措手不及,從而袒露其心中的機密。就好像一個改名換姓的人,在突如其來的情況下突然被人呼叫真名,必然會出於本能地有所反應。

總而言之,狡猾的處世方法是形形色色的。有必要把它們全都揭露出來,以免老實人不明其術而上當。

狡猾的小聰明並非真正的智慧。他們難登大雅之登,雖能取巧卻非明智之舉。要靠這些小術得逞於世,最終還是行不通的。正如所羅門說:“智者之智在於明道,愚者之愚在於欺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