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承前啟後的中生代(1 / 3)

人的生命曆程經曆了幼年、中年到老年的過程,而地球——我們人類所生活的家園從古到今也有著它生命的曆程。弱肉強食在地球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有著不同的主人在講述它們的故事,接下來我們便要進人地球成長過程中的第四個時期一一中生代。

中生代在地球的曆史中有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中生代距今2.45億?0.65億年,介於古生代與新生代之間。這一時期全球的海陸格局發生了大變遷,生命依存的環境也發生大變革,促使動植物界做出反應以適應多變的外界條件這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生命世界的演進速度。而作為地球發展曆史中的一個重要時期,中生代又分為三個階段。

三疊紀(距今2.45億~2.08億年),在這段時間內高度適應晚古生代溫暖潮濕環境的蕨類、石鬆類植物有著較大衰退,真蕨類在三疊紀一直走著下坡路而其中隻有少數耐寒或耐熱的類型尚堅持,以蘇鐵、鬆柏類為代表的裸子植物開始發育。脊椎動物界中,爬行類由兩棲類演變而來並定型。爬行動物此時開始大量繁盛,現在發現的三疊紀時期的化石中,水生爬行動物類化石較多,哺乳類動物也開始出現了。

中生代的第二個階段是侏羅紀。侏羅紀(距今2.08億~1.45億年),這一時期在三疊紀時開始發育的裸子植物在晚期達到鼎盛,而組成南北溫帶森林的主要是鬆柏及蘇鐵類。脊椎動物中恐龍類在這時達到鼎盛,特別是蜥龍類中的獸角類和蜥腳類,鳥龍類及空中飛翔的翼龍類,水中和魚龍類等。

中生代的最後一個時期為白堊紀。白堊紀(距今1.45億~0.65億年),這是被子植物發展的時期,植物界提前進人現代類型的時代,脊椎動物出現了靈長類,而在中生代大部分時間都雄居於地球的恐龍卻在白堊紀晚期滅絕了,這成為生命史上的謎團。但空中的鳥類卻在這個時代保存其精華,繼續演進。總之,脊椎動物在中生代的代表是恐龍,也正因為如此,這一時期被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或更直接的稱為“恐龍時代”。

一、最早的恐龍和它們的生活家圖

恐龍王國最早是在三疊紀時期形成,這一時期是恐龍時代的第一個階段。這一時期大陸板塊還擠在一起尚未分離開來,形成了巨大的陸地,這陸地被稱為盤古大陸。這塊超級大陸中的大多地方遠離海洋,享受不到濕潤的海風。盤古大陸大部分地區由於幹旱形成大片的沙漠。而三疊紀的爬行動物,以及之後又進化出的最初的哺乳動物和許多槽齒類爬行動物和這時地球上的青蛙、烏蛙及許多奇特的昆蟲和蛇都在地球上棲息著。而植物在這時則是以種子蕨與杉葉藻為代表。

三疊紀是一個肉類食物充足的時代,所以作為恐龍最早出現的一個時期,這時的恐龍大多是肉食恐龍。它們的體形與其後輩相比較小,但行動敏捷。這時期的恐龍演化十分迅速,其中的一部分演化為較大的肉食性恐龍,一部分則演化為植物性恐龍。

在這一時期的恐龍中主要有南十字龍、腔骨龍、黑瑞龍、板龍、雙冠龍等。

南十字龍是最早期的恐龍之一,它並不是我們腦海中恐龍所留給我們的一貫印象。它不是一個龐然大物。南十字龍的身長僅2米,體重約30千克,與後來所出現的恐龍相比,南十字龍完全是個小個子。但你千萬別小看它,它們的個子雖小,卻十分厲害,是個能幹的獵手。

它們麵對比自己體形大的動物時並不是逃跑而是主動發起進攻。在它的食譜中,除生活在當時的一些小動物外,還包括小型植食性恐龍。作為一個好的獵手,老天也給了它很好的天賦,南十字龍的腿部細痩有力,以後足行走,在追捕獵物時它們奔跑的速度很快,當追捕到獵物時,它便用兩隻長有五個甲爪的前腳將獵物牢牢抓住。而考古發現也告訴我們,南十字龍可能曾成群結隊的遷徙。

這是一個晴朗的下午,一隻蜥蜴正懶洋洋地在溫曖的陽光中打著瞌睡。離它不遠的樹林中傳來一陣輕輕的腳步聲,這聲音雖累還是驚動了這個此時正休息的家夥。蜥蜴循著聲音的方向,它看到一隻南十字龍正向自己走來,它意識到危險的降臨。此時這隻南十字龍也將這蜥蜴看成了盤中的美味。但蜥蜴求生欲望和長期生活中所積累的經驗使它壯著膽想從南十字龍的頸下溜過去,但南十字龍巳十分的餓了,並且它的捕獵技術十分的高超,這隻聰明的蜥蜴最終還是難逃厄運,成為南十字龍的美餐。

二、恐龍蘩盛的侏羅紀

侏羅紀時,世界大部分地方滿目蔥蘢,由於氣候變化,大片沙漠消失得無影無蹤或麵積大減少,雨水滋潤大地,以前酷熱的氣候變得溫和起來,這更加有利於動物和植物的生長。

江河沿岸沼澤星羅棋布,植被在這裏茂盛地生長,針葉林覆蓋了大地,到處都是蘇鐵和蕨類植物,莽莽蒼蒼綿延數千千米,為生活在這一時期的巨大的植食性恐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同時蕨類植物也吸引了體形較小的植食性恐龍。大麵積的溫暖水域孕育了種類繁多的水生及兩棲動物,天空也飛翔著成群的翼龍。陸地上生活著大量的爬行動物和早期哺乳動物,如三錐齒獸、青蛙、鱷魚、蛇、蜥蜴、尖齒獸等。

侏羅紀時期的恐龍比三疊紀時期的恐龍種類大大地增多,由於生活環境的變化加之食物非常豐富,蜥腳類恐龍進化很快。它們的體形巨大,骨盆寬大,四腿粗大如柱。為了防禦肉食性恐龍的攻擊,有的恐龍身上長有尖剌,如尖尾龍;有的在身上長了甲基片,如劍龍;有的尾部長有尖剌,有的幹脆長成實心棒,誰敢來犯就給其當頭一棒。而肉食恐龍則為了對付已全副武裝的植食恐龍,一般都長著碩大沉重的頭顱,但也有例外,一些肉食恐龍個頭雖小,但行動敏捷,尖牙利爪,以抓捕小動物為生。

在這一時期的肉食恐龍有椎棘龍、雙冠龍、色宜龍、火龍、氣龍等,而植食恐龍則有腕龍、羊毛龍、峨眉龍、巨椎龍、梁龍等。

1.吃死屍的雙冠龍

雙冠龍是侏羅紀最大的肉食性恐龍之一,它的頭頂上有一對骨冠,冠龍之名便由此處而得。冠龍成年後一般可達6米,身高2.4米,重約450千克。它的身體痩削,行動敏捷,口中長有又長又利的牙齒,可以一口咬下像板龍那樣大型恐龍的一塊肉。它的鼻嘴前邊特別狹窄和靈活,使它可以從樹叢中或石縫中把別的小動物拉出來吃掉。但作為肉食動物,雙冠龍的食物不是主動攻擊獵物而得來的,它們吃的是動物死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