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石塊堆起的奇跡一金字塔(2 / 2)

在埃及的古城中,最著名的當數底比斯。她是埃及中王國和新王國時期的首都,長期成為埃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這座古代名城跨越尼羅河兩岸,壯觀雄美,素有“百門之都”的美稱。傳說底比斯有100座城門,可見這座城的規模之宏大。底比斯建有阿蒙?拉的神廟等巨型建築群,十分宏偉,浮雕和壁室特別精美,遺址主要位於今天尼羅河東岸的卡納克村,並向南延伸至盧克索村。卡納克神廟是古埃及最大的神廟,始建於中王國時期。其主殿麵積有5000平方米,由排成16列的134根巨大的圓柱支撐。中間最高的12根圓柱的高度達21.34米,直徑3.4米,在每根圓柱的開花狀柱頂上,可以站立100人。柱身刻滿象形文字和各種浮雕畫麵,氣勢恢弘,技藝精湛,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精品典範。到了新王國時期,古埃及人又建造了盧克索神廟。它最宏偉的部分也是大柱廊,共有14根柱子,柱頭是開花的紙莎草的形狀,每根柱高15.85米。大柱廊的牆上有精美的浮雕,反映了底比斯的宗教祭典。

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大約在公元前88年因戰爭被毀,淪為廢墟。而今在遊人憑吊遺址時,依然會為它們的雄偉壯觀而折服。

在古埃及,許多文明都是與尼羅河相關的,不僅是農業,還有天文、曆法、數學、航運等等。考古發現在埃及阿斯旺下遊20千米的幹涸的山洞中,有6處距今17000~18300年的舊石器晚遺址,出土了小麥與禆麥的碳化物以及石磨盤和石鐮。到了5000年前,埃及的農牧業巳相當發達:人們種植著蔬菜、水果、亞麻、棉花等,養殖著牛、羊、馬、驢等牲畜。早在古王國時期,埃及就用牛拉木犁耕地,用銅鐮刀收割。古埃及人把收獲的小麥做成各種形狀的麵包,而且還發明了釀啤酒,一般的平民都以啤酒作為飲料。

古埃及人對季節的劃分也是根據尼羅河泛濫而定的,他們把一年分成3個季節——泛濫季、作物生長季和收割季。每季4個月,每月30天;一年又分成36旬,每旬10天,每年加5天為節日。這種古埃及曆法,把尼羅河開始泛濫的時間定為一年的開始。在下埃及,這一天正好是太陽和天狼星同時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日子。當這一天到來時,埃及全國上下一片歡騰,慶祝尼羅河將帶給埃及另一個豐收之年。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曆法,就是古埃及曆法的沿襲,要知道古埃及人提出這種曆法大約是在5000多年以前。麵對他們的智慧,我們怎能不表示敬佩?

因為尼羅河的泛濫,所以古埃及人要不時重新丈量被洪水淹沒而疆界模糊的農田,於是就產生並發展了幾何學。他們巳能算出等腰三角形、八邊形、梯形及半圓的麵積,他們算出的圓周率是3.16,這巳相當精確了,所以,古埃及人又能被譽為幾何學之祖。他們在幾何學上的成就應用到建築上,便留給我們一座座氣勢雄偉的金字塔和恢弘壯麗的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