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世界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它和古代埃及文明幾乎同時發展著,印度河文化和恒河文化先後在這裏繁盛。
它的地理環境有著天然的封閉性,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護著這個古老而又一直獨立發展的民族,直到近代的航海家突然從海上闖進了這個西方人夢中的“黃金之都”。印度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國度。生活在印度河與恒河所形成的衝積平原上的古印度人,靠著這裏肥沃的土地和濕潤的氣候,帶著他們神秘而又獨特的民族特色,從遠古一路走來。印度是南亞大陸上最富饒、人口最稠密的地區。輝煌的古印度文明就是在這裏孕育的。
古印度是一個複雜而又神秘的國家,可是在世界上,這個國家以它的黃金、珠寶,還有豐富的香料和棉布聞名於世。這個勤勞的民族,他們種植棉花,還有先進的手工紡織業,不僅滿足了本國的需要,生產的棉布還流向世界市場,可見印度的紡織手工業水平在世界上是領先的。在古印度從事農業和各種手工業的人們被稱為“首陀羅”一所謂的賤民,是社會上是最低等的人,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活動的人級別最高,被尊稱為“婆羅門”。
在那裏,人們尊敬信奉各種神,到處都充滿了宗教的氣氛。在古印度,最早以婆羅門教為主體,在其發展中,婆羅門教將其他的信仰融合在了一起,總稱為印度教,形成國教。
這個教信奉三大主神一濕婆、毗濕努和梵天。傳說,梵天是萬物的始祖,天地萬物都是由他創造的,魔鬼和災難也是他創造的。他們為這些神建了一些宏偉、高大的神廟。這些神廟都體現著印度的建築風格和風俗人情。
但在印度宗教中影響最大的不是印度教,而是後來才形成的佛教。佛教在世界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尤其是對亞洲的影響。現在我們還可以見到當佛教傳人中國之後,中國古人修建的寺廟和塑造的佛像。在一定程度上,佛教甚至影響了中國古代的一些思想觀念和處世哲學。
佛教的形成大約是在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在古印度的北部,有一個很大的貴族一釋迦族。這個族出了一位偉大的聖人,他就是佛教的創始人悉達多王子,成佛後被稱為釋迦牟尼。他看到了當時社會製度和社會等級的不平等,看到印度種姓製度的不合理,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就想擺脫這種製度。他為了尋求自身的解脫和人們生老病死痛苦的解脫而放棄了王位,在經過苦苦的“修行”之後,他悟出了一整套的宗教哲理,這就是佛教。佛教描繪了天堂(淨土)、人間、地獄的世界圖景,告誡信徒此生隻有一步一步地不斷修心。他主張清心寡欲,反對執著追求,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可是他主張不與人爭鋒,不與世爭鋒,隻要自己的心達到無限的曠達,就能擺脫人間的種種煩惱與痛苦。
這種宗教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人們受苦受難時無法擺脫的心理,所以佛教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並擁有許多信徒。從此這位王子就成了人們信仰的佛祖一釋迦牟尼。
圍繞著古印度宗教的,是古印度的曆法、天文和醫學。在這些方麵,醫學的成就最高。這也許是體現了宗教要普度眾生,為他們解除痛苦的初衷。印度的醫學非常先進,在《阿達婆吠陀》中,有最早的關於臨床治療、人體解剖學、植物學等醫學知識的記載。古代的印度人,很早就識別了麻風、天花、關節炎以及精神病這些現代醫學也無法治愈的疾病。他們懂得如何使用驅蟲藥、免疫疫苗,外科醫師可以做剖腹、斷肢、眼科等手術,還可以做耳鼻唇的整容手術。在佛祖釋迦牟尼生活的時代,印度就出現了醫學學校和專職的醫生,在以後的幾千年曆史變化發展中,印度醫學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立的先進的醫學體係。
印度,這個古老的文明古國,以它自己獨特的風格,留在了人類曆史發展的長河中。它的那些博大燦爛的古文化是不同於別的民族的,而是一朵獨自盛開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