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幼龍出水(1 / 3)

貴族世家

李家的先世據說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東)人,自十六國以來將近二百年,一直是關隴貴族。

李世民的八世祖李暠,在西晉末據敦煌、酒泉為王,建西涼國,自稱涼公,也就是涼武昭王,據說李暠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兒子李敢之後。李廣曾祖李仲翔,為漢初將軍,曾討伐叛羌,在素昌陣亡,素昌即唐代的狄道。李仲翔的兒子李伯考葬父於狄道東川,從此定居該地,後來成為西州右姓大族,所謂隴西李氏。至李暠的兒子李歆時,西涼為匈奴貴族沮渠蒙遜所建的北涼所滅。

李歆之子李重耳逃奔南朝的宋國,後來歸附北朝的後魏,任弘農太守,不久被宋將薛安都所攻陷,又改任後魏豫州刺史。李重耳的兒子李熙,任金門鎮將,定居武川,後又遷至南趙郡,從此李氏世居昭慶縣。趙州原隸屬於巨鹿郡,與山東大姓李氏居地之舊常山郡鄰接,李熙的兒子李天賜,為後魏幢主。李天賜有三個兒子,第三子李虎任後魏左仆射,封為趙郡公。

那時,後魏政權動蕩,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後魏孝武帝受貴族官僚高歡脅迫,逃往關中。不久,大將宇文泰謀殺孝武帝,改立元寶炬為帝,稱西魏。李虎握有一部分軍隊,積極參與了這場宇文泰為首的政變活動。西魏開國,李虎與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人以佐命之功,皆封爵為柱國,號稱“八大柱國”。李虎官拜太尉,還特蒙西魏皇帝的寵幸,賜鮮卑姓大野氏,李氏家族的聲望權勢至此達到了高峰,所謂“當時榮盛,莫與為此”。李虎先是遷家馮翊郡同州治所,宅居城西北,建有宗廟,宇文泰常去同州探視,與李虎交誼很深。後來李氏一家又定居京兆府的三原縣(今屬陝西)。

到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篡魏建立周(北周)政權時,李虎已死,但由於他佐魏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唐,即取三代唐堯之意。因舊常山郡(即後來的趙郡)所屬的唐縣有座堯山,李氏先封趙郡公,現又封唐國公,也就進一步明確地把李家的先世托附到三代唐堯了。李虎的兒子李昞即是李世民的祖父,北周時襲爵為唐國公,任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全家遷居長安。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李淵出生,七歲時父親李昞逝世,承襲唐國公。勇武少年

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出身於鮮卑貴族,京兆平陵西人,父親竇毅在北周官拜上柱國,繼母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陽公主。隋取代周後竇毅封為定州總管、神武公。

據《新唐書·後妃傳》記載,竇氏出生時,頭發下垂過頸,三歲時頭發與身體等長。竇氏聰穎異常,讀《婦誡》、《列女傳》等書,過目不忘。她受養於宮中,深受北周武帝的寵愛,不同於其他甥男、甥女。武帝駕崩,竇氏像親女兒那樣悲痛。不久,北周楊堅自立為皇帝,竇氏非常痛苦,說道:“我自恨不是個男兒,不能救舅家的禍難。”竇毅馬上捂住女兒的口,說道:“不要亂講,皇上知道了會滅掉我們全族!”竇毅常對妻子說:“咱們女兒相貌出奇,且見識不凡,絕不能隨意許配人家。”為給女兒擇婿,便在門屏上畫兩隻孔雀,凡來求婚的人,每人給兩枝箭,從門屏背後射中孔雀眼睛者,才允許婚配。射者超過數十人,都沒有“中目”。李淵最後射箭,“中各一目”,竇毅於是把女兒許配給李淵。

婚後,竇氏為李淵生有四子(即建成、世民、玄霸、元吉)和一女。李世民的出生地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坐落在渭水北岸。時間是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在李世民的童年、少年時代,父親李淵在各地擔任地方官,因而教育孩子的重任便落在母親竇氏的肩上。因而,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母親,李世民從母親那裏得到了許多良好的教益。竇氏天資聰明,有著較好的文化修養。她善寫文章,又寫得一手好字,以至於把她同丈夫各自寫成的手書混在一起,人們都難以分辨出究竟是出自誰的手筆。史書還記載這樣一件事,足見竇氏頗有見識:李淵喜愛馬並養了許多良馬。隋煬帝繼位後,竇氏向丈夫勸說道:“皇上的脾氣你是知道的。他喜好這些東西,你為何不挑選幾匹良馬獻給他?將這些東西留在家裏,隻能招來罪過,不會有什麼好處。”李淵沒有把夫人的勸告當回事,不久便遭到隋煬帝的譴責。後來,李淵見隋煬帝施政昏亂,濫殺大臣,出於確保自身安全的考慮,多次向隋煬帝進獻鷹犬名駒,隋煬帝果然歡喜,提拔他擔任將軍職務。然而,此時竇氏已因病逝世。回想起夫人當年的勸告,李淵動情地向兒子們說道:“如果我早些聽取你母親的勸告,很久以前便可以得到將軍職務了!”說著說著,不禁落下淚來。

竇氏的婆婆獨孤氏年老多病,平時性情又很嚴肅,規矩很多,竇氏的妯娌們都很怕老夫人,不敢進前服侍。惟有竇氏服侍婆婆能曲盡孝道,獨得歡心。老夫人患病期間,她盡心服侍,常常月餘衣履不解,晝夜守護在婆母的身旁。童年時代的李世民見母親盡心服侍奶奶,對母親越發崇敬,發誓長大後一定要對母親進行補償。

竇氏良好的文化修養、非凡的政治見識、高尚的品德,給李世民帶來深刻影響。

總之,從李暠到李昞的興衰,說明這個家族是根底很深的軍事貴族,崇尚武功,子弟自小就要演習弓馬、讀兵書,一旦有戰爭,就要帶兵征戰。而這種人家的子弟,也把軍功看作主要的晉升階梯。他們往往因握有軍權,在政治上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長期分裂割據的年代。李氏家族或者割地為王,如李暠,或者參與改朝換代的政變,如李虎,至李淵則親眼目睹了楊堅篡周的事實。在上述年代中,李氏家世經曆複雜,沉浮無常,種種經曆使這個家族富有冒險精神,在政治上也有野心。

李世民出生時,當朝皇帝是隋文帝楊堅。李氏家族同楊氏家族有著親密的裙帶關係。楊堅的祖先也曾在後魏時出鎮,移家武川,與李氏經曆大致相同。楊堅的父親楊忠,與李虎同為後魏“八大柱國”,而且居於同州。李虎居州城西北,麵朝濼水,楊忠居州城東南,麵臨大路。兩家東西相望,僅隔二裏路,平時過從頻繁。李虎被追封為唐國公時,楊忠被封為隋國公。後來楊堅與李昞成年,都娶獨孤氏姊妹為妻,兩家進一步結為姻親。李昞死時,李淵年幼,楊堅對這位小外甥,加意照顧。楊堅任北周宰相時,恢複了李氏漢姓,稱帝後,先授李淵為千牛備身,後又任他為地方官,曾任譙、隴、岐三州刺史。

仁壽四年(公元604年),李世民年已七歲。這一年楊堅的兒子楊廣殺兄弑父,篡取了帝位,稱隋煬帝。李淵與楊廣在親戚關係上是姨表兄弟,李淵年長三歲,其甥女王氏又是楊廣的後妃。因此楊廣稱帝後,李淵的優厚地位並未改變,一直到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前後,李家與隋政權的關係基本上是密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