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並非是高深莫測的學術,也並非隻有那些高居廟堂的經濟學家們才能玩的遊戲。經濟學其實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在日常行為中都在有意無意地運用經濟學道理進行選擇和取舍,企圖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

經濟學是一種選擇

經濟學並不是那些高居廟堂的經濟學家們才玩的遊戲。經濟學其實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在有意無意地運用經濟學道理進行選擇和取舍,企圖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

經濟學摘除了人們生活中的浪漫光環,讓人們走出虛幻的精神聖殿,走進柴米油鹽,走進利益紛爭。紅塵浮世,人間冷暖,成敗得失,其背後都有一股利益的暗流在湧動。這個利益不僅有物質利益,也有精神利益、感情利益,更有許多日常選擇麵臨抉擇的智慧。

一位剛從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的女大學生,每每想到自己找到工作的經曆就感到很得意。她在求職簡曆中對自己的能力及不足來了個“明碼標價”,乍一看,就像一個“價目表”。她說:“這一招助我一路拚殺,找到了現在非常滿意的工作!”

基本價值:1800元——作為一個國家直屬重點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在16年的求學生涯中耗費了父母大量的金錢和感情,需要足夠的物質支持來回報家人和提供個人生活基本費用,並用於支付工作技能的進一步發展。

技能價值:-500元——明白自己作為一個管理學專業的學生缺乏“一技之長”,所能幹的工作似乎任何專業的人都可以勝任,但我的優勢隻有在進入某單位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後才能有所發揮。為了感激貴單位給予這個“進門”的機會,認為應該減去500元的月薪。

性格價值:100元——開朗、活潑、幽默的性格,能最大限度地使一個團體士氣高昂,在愉快的氛圍中保持工作的高效。

經驗價值:-500元,深知自己的經驗欠缺,沒有獨立地完成過一次完整的學術研究,也沒有組織過大型的社會活動,但是請相信,作為一個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的社會新人,能很快完成從學生到管理工作者的過渡。

大多數同學的簡曆都是一些文字的描述,對自己的評價盡是“本人刻苦努力,成績優良,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隻要貴單位能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努力工作”之類,至於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擅長什麼,能幹什麼工作,該拿多少錢,則讓人雲裏霧裏,難以知曉。而這位同學卻來了個標新立異,她的簡曆與其說是簡曆,還不如說是一份報價單。這位同學就是以經濟學的眼光看待自己,衡量自己。她對自己的各項素質進行了具體而客觀的評價,分別給出了或正或負的價值數額。最後,她給自己評定的市場價值是2500元。

也許這位同學並不懂得經濟學,但她的行為卻符合經濟學原理。如果把求職看作一種市場行為,這位同學就是賣方,企業則是買方。這位同學對自己的特點一一介紹並明碼標價,讓企業一眼就能看出她的優劣。這和商家推銷產品是一個道理,這種產品是幹什麼用的,有什麼特點,價值多少,讓人一目了然。

在經濟學家的眼裏,人生的價值是有價碼的,這個價碼可以用金錢為媒介的價格來標示。lO多年前,鞏俐在一則廣告裏笑了一下,價值100萬元人民幣;今天,巨星姚明的身價據說超過了5億美元;而世界首富比爾 蓋茨不僅掌握著世界上近千億美元的財富,而且推動了一個時代的發展,不知道有多少人從他身上獲得了啟發而變成大富翁。我們凡夫俗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微薄的薪水養活著自己和家人。有人貪贓枉法、殺人放火、盜竊搶劫,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損失。人上一百,則形形色色,經濟學讓不同的人在人們麵前清晰地呈現著不同的人生價值。

經濟學為我們如何客觀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和方法。經濟學是研究人的行為的一門科學,而經濟學對人的自身選擇的判斷與評價更理性、更客觀、更具體,是什麼就是什麼,有多少就是多少,一點也不含糊,不像其他社會科學,比如倫理學,對一個人的評判就很模糊。我們常常說,某某是好人,就是對這個人的道德評判,但這個人好到什麼程度,則無法給出清晰的答案。道德還常常以動機來評判人,明明做了壞事,卻以“出於好心”為由為其辯護。

現實世界是複雜多變的,生活其中的個人也常常會迷失自我,找不著方向。經濟學可以讓人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幫助人進行理性選擇和決策,少走彎路,少受損失。

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學問,選擇是為了正確的決策,決策的目的是為了更合理地進行資源配置,合理配置資源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這個利益不僅包括物質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感情利益等。而正確的選擇來自於對自己和周圍世界的正確估價。

經濟學主要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在大多數社會裏,資源是通過千百萬人的共同行動來配置的。因此,經濟學研究人們如何做出決策:他們工作多少,購買多少,儲蓄多少,以及如何把儲蓄用於投資。經濟學還研究人們如何相互交易。例如,經濟學研究一種物品眾多的買者與賣者如何共同決定該物品的價格和銷售量。最後,經濟學分析影響整個經濟的力量和趨勢,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長,人口中找不到工作的人口比例,以及價格上升的速度等。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在其《經濟學》一書中指出:“經濟學研究我們社會中的個人、企業、政府和其他組織如何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決定社會資源的使用方式。”每一個社會和個人必須做出選擇:欲望有輕重緩急之分,同一資源又可以滿足不同的欲望,選擇就是用有限的資源去滿足無限的欲望的決策。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份資源,“人貴有自知之明”,就是能正確估價自己這份資源。不能正確估價自己的人,不是把自己看得過高,就是太低,因而不能把自己和社會資源(環境、職業、工作、配偶等)進行合理的配置。現實中有不少男人懷才不遇,不少女人紅顏薄命,大都是不能正確估價自己造成的,最終,男人耽誤了事業,女人耽誤了終身。

經濟學究竟講什麼

生活在當下,如果不懂一點經濟學,不知道需求、供給、GDP、CPI、股票指數、個人所得稅,你就會覺得自己仿佛置身於世外,簡直是寸步難行。那麼,經濟學到底是什麼呢?

經濟學的曆史很短,隻有兩百多年。1776年,一位叫亞當 斯密(1723~1790年)的英國人寫了一本書,叫《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也就是俗稱的《國富論》,這本書是公認的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亞當 斯密也就成了“經濟學之父”。後來,經濟學便登堂入室,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曆史不衰,甚至被稱為所有社會科學的“皇後”。

經濟學成為顯學,自然不是沒有緣由的。說到底,是因為經濟學要解決的問題,是人類最基本、最重大的問題,也就是:人類怎樣才能更快樂,更幸福?

人活著就有欲望,欲望的意思就是“想要”,比如餓了想要吃飯,渴了想要喝水,想有安全的感覺,想與人交往,想被人尊敬,還想要幹出點名堂來等,這些都是欲望。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對人類欲望的經典詮釋。古人常說,欲壑難填,就是指人的欲望是不容易滿足的,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除非生命結束。

傳說有這麼一個故事:齊國有個女兒,有兩家男子同時來求婚。東家的男子長相醜陋但是很有錢,西家的男子長得俊美卻很貧窮。父母猶豫不決,便詢問女兒,要她自己決定願意嫁給誰,要是難以啟齒,不便明說,就用袒露胳膊的方式,讓父母知道她的意思,袒露左臂是願意嫁給東家男子;袒露右臂是願意嫁給西家男子,結果女兒袒露出兩隻胳膊。父母親感到奇怪,就問其原因。女兒說:“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

這就是東食西宿這個成語的由來,這個故事揭示了人們總是貪得無厭,希望得到更多的東西。欲望的最顯著特征是無窮大,當一個人的願望得到滿足之後,他肯定不會就此打住,而是會立即生出新的、更大的欲望來。欲望太大了,必然就不能全部得到滿足。欲望得不到滿足的狀態,就叫“痛苦”。所以,有了欲望,就要想辦法滿足,否則就會陷入痛苦之中。要滿足欲望就得有滿足的手段,經濟學把滿足人的欲望的手段,叫“資源”。資源的特點跟欲望相反,跟人的無窮的欲望比起來,資源總是顯得不夠,經濟學家把資源的這個特點叫作“稀缺”。

每個人都麵臨稀缺問題,窮人自然有稀缺問題,窮人的錢就是稀缺的。富人,超級富豪們,是不是就沒有稀缺問題了呢?同樣有。比如沃倫 巴菲特和比爾 蓋茨,是2008年《福布斯》公布的世界上最有錢的兩個人,但是他們也有稀缺問題,跟咱們普通人一樣,他們說想活得更長,所以,對他們來說,時間這個資源就是稀缺的。

當你去吃自助餐的時候,你總想把錢吃回來,要不就認為吃虧了,此時,你的胃的容量就是稀缺的,你總嫌自己的胃太小。

每個人都麵臨稀缺的問題,每個社會也都麵臨稀缺問題,不管是窮人還是富國。美國是最富裕的國家,難道美國人就不想更安全,更強大了嗎?當然不是。所以,稀缺是普遍的。

如果是這樣,問題就出來了;欲望人人有,每個社會都有,還無窮大;而資源是稀缺的,滿足欲望的手段沒有那麼多,所以,痛苦就成了必然。

但是人生的目的是快樂,社會的目標也是讓所有人都快樂,快樂是痛苦的反麵。所以,必須解決資源稀缺與欲望無窮的矛盾,讓痛苦少一點,快樂多一些。

欲望人人有,而且還會膨脹,但是資源卻是稀缺的,滿足欲望的手段沒有那麼多,所以,痛苦是必然的。古人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就是禁欲,壓抑人的欲望,讓欲望和資源相接近,比如各種宗教在本質上都有這個作用。可是現代社會不再這樣去解決痛苦,現在解決這個困境的辦法,是發展生產,緩解稀缺,這就需要經濟學來出謀劃策了。

經濟學的英語Economics是由希臘文而來,意思是家庭、家族、財產權以及法律,從字麵上來看是指家族管理或是政府的管理。一般經濟學的教材都會開宗明義地講,經濟學就是選擇和資源配置的學問。說具體一點,就是個人、企業、政府和其他組織如何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會使社會資源如何配置的學問。資源配置直接來源於資源稀缺與欲望無窮的永恒矛盾,所以資源配置非常重要,而且永遠都存在如何更好配置的問題。經濟學就是關於資源如何配置的學問。配置,就是放;資源配置,就是把資源放到哪裏去。

首先我們來看看經濟學是怎麼研究消費者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消費者,我們賺錢是為了花錢,那麼在一生中,我們的消費行為是怎麼樣的呢?經濟學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收入來決定消費,多掙多花,少掙少花,這是最簡單的道理。經濟學還告訴我們,不要看今天賺了多少錢,而要在一生的時間跨度內來看收入和消費,現在年輕力壯,掙的多花的少,但是要想到老了退休了那天是沒有收入的,所以要未雨綢繆給自己留點後路,不要等到老時不名一文,那樣的下場可不好。經濟學還告訴我們,其實也不必拘泥於按收入來安排消費,隻要有實力,你也可以透支一下未來,借款消費,隻要你能夠在將來還上就可以了。同樣的,掙的錢也不必全花出去,有多少用於消費有多少用於儲蓄,這就是你自己的選擇了。消費也有一些特點,比如古人常說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說消費是有慣性的,一時半會兒還改不過來。這些都是經濟學研究消費時涉及的問題。由此來看,經濟學的確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吧!

其次,經濟學也研究生產者。因為資源總是那麼稀缺,而欲望又總是太大,資源永遠比欲望要求的少,即使再怎麼發展生產,也並不是所有欲望都能得到滿足,而隻能滿足一部分。那人類就要決定讓哪些欲望得到滿足,哪些欲望不能滿足,至少是暫時不能滿足。也就是說決定生產問題:“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這三個問題合起來,就是經濟學著名的“資源配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