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畢生的追求(2 / 2)

1978年6月,經黨委組織部審查同意後,黨支部召開了黨員大會,討論我的入黨申請問題。表決的結果是:參加會議的近五十名黨員,隻有一名同誌不同意,而這名同誌又正是黨委組織部負責黨建工作的。剛一散會,與會者就議論紛紛,有人說:“今天的會白開了,我也白舉手了。”還有位中層幹部拍著我的肩頭說:“這一張反對票,可是有來頭啊!”我對這些議論頗不以為然。我想,“文革”結束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過了,我黨已全麵開始了撥亂反正,黨委一定會尊重黨員大會的決定,批準我的入黨申請的。可是,很快我就知道了,黨委討論新黨員的名單中,根本就沒有我的名字……對這一結果,雖然出乎我的意料,但稍加分析也就理解了。對某些長期從事政治工作的同誌來說,“右”是路線問題,“左”是方法問題,寧“左”勿“右”,已成為他們的思維定勢,這也許是時代的產物吧?糾正“左”的思想觀念,對某些人來說,是需要時間的。

經過一年預備期,1981年3月18日,我終於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名正式黨員了,時年我已48歲。經過近三十年的苦苦追求,才從組織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我又得到了些什麼呢?在入黨之後我深深體味到,這是理想的實現,精神的滿足,信仰的堅定。一句話,黨並非一定需要我,而我需要黨、需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對此,愈到晚年,感受也愈深。而我的信仰,也經曆了風風雨雨的考驗。不管是某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蘇聯的解體,還是我國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黨內滋生和蔓延的腐敗現象,都未令我迷失方向,動搖我的信仰。從未說過一句有損於黨的形象的話。因此,在迎接黨的十五大勝利召開的時候,我更加堅信:如果說中國革命走的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在本世紀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對馬列主義所作出的傑出貢獻的話,那麼,在下半個世紀初期,中國將成為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她高舉鄧小平的建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在世界強國之林闊步前進的理論與實踐,也必將載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冊。

中共十五大是一次跨世紀之交、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曆史性會議。它預示著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將步入一個新的更加輝煌的曆史發展時期,在下一個世紀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對馬列主義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撫順老年知音》199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