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神靈升降的天梯
在古書《竹書紀年》中,每談到上古帝王的死去都不用「死」字,也不用「崩」字,而是用「陟」。這很奇怪吧?古時帝王一死,大臣們都會痛哭道:「陛下駕崩了。」怎麼會用「陟」這個怪字呢?其實在古老的《詩經》中就有「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大雅》)、「念茲皇祖,陟降庭止」(《周頌》)等說法。周人認為天帝在上空天庭,那麼文王是如何到「帝左右」,「皇祖」們又是如何「陟降」呢?
《山海經》中提到了一些遠古的巫師們,能很輕易地在天上、地下來來去去,如:「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羅十巫,從此上下。」「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於天。」(《大荒西經》)「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於此,至於天。」(《海內經》)「群巫所從上下也。」(《海外西經》)「是惟帝之下都。」(《西山經》)這真是很不可思議的現象,要理解這種巫術觀念,得先了解「陟」這個字是什麼意思。
甲骨文的「陟」字寫作。是甲骨文中的腳掌之義。我們從這個象形文字中,可以看到雙腳在沿著某種東西朝上走。是什麼呢?從形狀上看很像尖尖的一些刀子。喔,我們馬上可以聯想到:刀梯!
「刀梯」對現代人來說並不太陌生。古代的道士聲稱,赤腳上下刀梯,就能和鬼神交流。湖北土家族的巫師「端公」,就堅信上刀梯能讓靈魂去見天帝。看來甲骨文「陟」字反映出來的訊息,正是體現了巫師或神靈從刀梯上進入某種神秘世界的行為。與之相對,「降」字,,當然就是從刀梯上下來了。而「墜」字,,則反映了人從刀梯上墜落下來。這對我們理解《山海經》中,神靈、巫者如何在天上、地下來來去去,是十分重要的資料。
《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太戊立,伊陟為相。毫有祥桑穀共生於朝,一暮大扶。」伊陟就是一位能登刀梯入仙界的大巫,他施展法術,使神桑在朝殿裏高拱起來供他登天。《淮南子·地形訓》:「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說明這神桑供神靈上下。故《尚書·君奭》說:「殷禮,陟配天。」說明「陟」的神奇性。
「陟」的原義看來就是「登天」之義,因為古人相信通過危險的刀梯就能登天。所以我們就能理解,為何《竹書紀年》中帝王之死都稱「陟」。因為死了隻是肉身死去,但靈魂卻可以順著一部通天之梯到天庭中去,就能「在帝左右」。徐文靖《竹書紀年統箋》支持這個推論:「陟,升也,謂升天也。」
《山海經》中還提到「昆倉之丘」、「登葆山」等神山,也是「眾帝所以上下」的地方。因此我門可以理解,所謂「刀梯」、「建木」、「昆倉之丘」、「登葆山」等等,既是可以上升天庭的途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