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詩格律簡述
一、詩的分類與四聲
傳統詩,也有叫舊詩、國詩的。但是我以為,舊詩顯得沒有生氣,國詩顯得太大了,還是叫傳統詩好些。
一般而言,我們把傳統詩分為兩大類,今體(也叫近體)和古體。
古體,泛指在格律上沒有過多要求(不是沒有要求),或者格律尚未完善之時的傳統詩作品(所以唐朝之前的詩都是古體,無一例外)。細分之,常見的有五古和七古。
所謂五古,也就是五言古詩,指的是每句五字的古體詩。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
所謂七古,也就是七言古詩,指的是每句七言或者每句字數不相等的古體詩。如李白《蜀道難》、陳子昂《登幽州台歌》等。
今體,也就是近體詩,則是在格律上有著嚴格要求的。細分之,有律詩、絕句、排律(排律極少見,不做介紹了)。
律詩,分為五律和七律。五律,每句五字,一共八句四聯,如李白《渡荊門送別》。七律,每句七字,也是八句四聯,如杜甫《登高》。
注意:律詩隻押平聲韻,一旦押仄聲韻,就算格律上類似,也歸為古體,如杜甫《望嶽》。這個後麵會細說。
絕句,分為五絕和七絕。五絕,每句五字,一共四句兩聯,如杜甫《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七絕,每句七字,一共兩句四聯,如李白《早發白帝城》。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古體,稱之為入律古風,這個需要了解後麵的知識之後才能理解。這類的,比如白居易《琵琶行》。
四聲,就是平、上、去、入四個聲部。除了平聲以外,其他的都統稱為仄聲。平聲,大致相當於今天普通話中的第一聲、第二聲;上聲大致相當於今天普通話的第三聲;去聲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第四聲。入聲在現代普通話裏已經消失,但是在南方的很多方言中依然有保留。
那麼,在創作傳統詩的時候,是不是有必要注意這個入聲呢?我認為是完全有必要的。我們寫詩詞,語法上是唐宋文言的語法,那麼在音韻上必然也是按照唐宋的音韻,這是約定俗成的“行規”。入聲字表網上可以查到,大家可以琢磨一下,尤其是母語為南方方言的朋友們。
二、近體詩的四種平仄格式和粘對原則
四種平仄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圓圈中字代表它可以隨意變通)
符合這樣平仄規律的句子,我們稱之為律句。前文所謂入律古風,就是句子絕大部分為律句的古體詩。
五言律句的平仄,就是七言去掉前麵兩個字,即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近體詩中,兩個相連的句子,我們稱之為一聯,在一聯中,兩個句子要滿足“對原則”。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