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近代亞非文學主要是指亞非地區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社會時期的文學。在世界文學的總體版式框架內,近代亞非文學的發展與成就均落後於同時期的西方文學。本章重點講述古典主義文學的特征、成就和發展概況,並重點評析代表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
近代亞非文學產生比西方晚,發展不如西方充分,受到西方傳統文學以及近代文學思潮的深刻影響,在思想傾向上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質,並出現了無產階級文學和民族解放文學,一些國家獲得獨立後的新麵貌、新生活得到了及時反映。
近代印度的許多作家都以地域性的民族語言進行創作,其中孟加拉語、印地語和烏爾都語文學成就較高。代表性的作家有:薩拉特·查特吉、泰戈爾;代表性作品有:泰戈爾的《吉檀迦利》、《戈拉》,普列姆昌德的《戈丹》。
本章分別介紹了近代阿拉伯文學、日本文學、波斯文學、朝鮮文學、印度尼西亞文學、黑非洲文學的發展概況,重點介紹了夏目漱石的《我是貓》、紀伯倫的《先知》。
學習本章內容,應同歐美近代文學的各種思潮流派、代表性作家作品聯係起來加以比較分析。同時需要思考和把握造成近代亞非文學發展滯後的曆史與文化原因。
第一節 概述
近代亞非文學主要是指20世紀初期亞洲和非洲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學,也包括19世紀後期具有啟蒙性質的文學。
19世紀以後,多數亞非國家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西方列強的入侵使許多國家喪失了獨立地位和民族自決權,造成了曆史的災難;同時,這種入侵又在一定程度上動搖和衝破了亞非民族長期的封建禁錮,使不少國家從封建社會演化為半封建社會,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亞非地區的近代曆史非常複雜,主要特點是:農村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結構致使亞非封建社會解體較晚,亞非各國的近代史不僅開始得晚,而且時間較短;多數亞非國家逐漸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隻有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亞非國家資本主義勢力較薄弱,往往無法與強大的封建傳統相抗衡,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運動多帶有改良色彩;殖民主義同各民族的矛盾、人民大眾同封建勢力的矛盾構成了各亞非國家的基本社會矛盾,反帝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鬥爭是近代亞非曆史的主流。
近代亞非文學就是在上述社會曆史條件下,以承繼各自民族文學傳統、接受歐美文學影響為基礎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從這個意義上審視,近代亞非文學又可視為亞非地區一係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文學。
與同時期西方文學相比,近代亞非文學產生較晚,曆史較短,發展得不夠充分,創作也不夠繁榮,在世界文學的總體框架內,近代亞非文學在發展與成就方麵均落後於同時期的西方文學。同時,西方各種文藝思潮和文學流派在短時期內被基本同步地介紹到東方地區,促使亞非文學呈現出多種流派共生並存的複雜局麵。較之傳統文學,近代亞非文學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均發生了巨大變化。
內容上,大量作品立足現實,不同程度地再現了各國人民反帝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鬥爭,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個別發達國家的文學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與罪惡,表達了追求民主、向往自由的精神訴求,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之後,一些亞非國家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高漲,無產階級文學相繼崛起,以其鮮明的政治傾向和強烈的戰鬥性在各自國家的文壇上占有突出地位。藝術上,近代亞非文學接受西方文學影響,各種體裁相繼出現,表現形式不斷更新。西方的多卷本長篇小說、話劇、自由詩等文體相繼得到了推介移植,促進了亞非各國文學的全新發展,更新了亞洲各國傳統的文學麵貌,有的國家逐漸與歐美文學的發展潮流相接軌,甚至開始實現與歐美文學同步發展。可以說,近代階段的文學為亞非文學向現代化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拓了前進的道路。泰戈爾、夏目漱石、紀伯倫、賈瑪爾紮德、塔哈·侯賽因等人便是亞非近代文學史上湧現出來的一批著名作家。
近代亞非文學在短短幾十年間經曆了歐洲文學數百年所走過的道路,許多地區的文學創作均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不少國家都湧現出大批有成就的著名作家。但總的看,近代亞非文學的發展不夠平衡,其中日本文學和印度文學的成就較為顯著,地位也較為突出。
日本近代文學是指明治維新至20世紀20年代之間的文學。
日本於1868年進行了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當時唯一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東方國家。近代日本文學是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伴生物應運而生的。從1868年起,日本文學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裏走過了歐洲近代文學幾百年的發展過程,社會的迅速變革和各種西方文藝思潮的影響使近現代日本文學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文學流派紛繁駁雜,此伏彼起,令人目不暇接;二是沿著“尊重個性”、“自我解放”的方向發展;三是文體形式上具有“和洋結合”、“和漢結合”、“古今結合”的傾向。
日本近代文學大致經曆以下發展過程。
明治維新後,隨著西方文明的傳入,日本文壇上出現一批具有資產階級啟蒙性質的譯作和倡導自由民權、宣傳愛國思想的政治小說。1885年,文學評論家坪內逍遙(1859—1935)發表理論著作《小說神髓》,宣告了近現代文學的真正開端。此後,各種新的文學運動、文學社團和文學作品相繼出現。
近代日本文學中第一部現實主義傑作是二葉亭四迷(1864—1909)的《浮雲》(1887)。這部運用“言文一致”語體創作的長篇小說描寫青年知識分子內海文三的不幸遭遇,批判了明治社會的官場黑暗和世態炎涼。森鷗外(1862—1922)的短篇小說《舞姬》(1890)表現了日本社會對青年自我意識的壓製,小說感情色彩熱烈,充滿異國情調,是日本浪漫主義文學的開拓性作品。同時,正岡子規(1867—1902)發起俳句、和歌改革運動,標誌著日本的詩歌創作進入近現代階段,日本文壇初現繁榮。
19世紀末20世紀初,天皇集權日益強化,社會現實沉悶,浪漫主義文學衰落。許多作家主張破除理性,大膽暴露醜惡,表現人的生物本能,掀起了獨具特色的日本自然主義文學運動。影響較大的自然主義作家有島崎藤村(1872—1943)、田山花袋(1872—1930)等。
島崎藤村的長篇小說《破戒》(1906)通過描寫明治維新後日本社會繼續歧視部落民的事實,揭露身份差別製的不公正,剖示了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這部作品以強烈的批判性、深刻的揭露性引起社會巨大反響。田山花袋的《棉被》(1907)是直接表現人性本能的中篇小說,作品通過一個已婚文學家對其女弟子的強烈愛欲,展示了主人公複雜的心理活動,反映了封建道德禁錮、壓抑人們思想意識的客觀現實。這個中篇不僅為日本自然主義文學的發展提供了範本,也開辟了日本“私小說”的先河。
正當自然主義文學極盛之時,夏目漱石獨樹一幟,提出了反自然主義的“餘裕派”主張,開拓了日本文學的現實主義方向。
自然主義文學漸趨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白樺派、新思潮派和唯美派三個文學派別。
白樺派得名於同名刊物《白樺》,代表作家有武者小路實篤(1885—1976)、誌賀直哉(1883—1971)、有島武郎(1878—1923)等。該派反對自然主義所倡導的“純客觀”的文學主張,提倡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個性解放。他們的創作被稱為“人道主義文學”。誌賀直哉是白樺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作品眾多,《到網走去》(1910)描寫日本下層婦女的不幸命運,表達作者對此真誠的同情,天然無飾,樸實醇美。武者小路實篤的著名中篇小說《友情》(1919)是“白樺派”理想主義戀愛和友情的代表作品。
新思潮派因菊池寬(1888—1948)、芥川龍之介(1892—1927)等創辦的《新思潮》雜誌而得名,他們的創作主要反映了小資產階級上層對現實的不滿情緒。芥川龍之介是日本短篇小說巨匠,他的代表作《羅生門》(1915)構思精巧,布局縝密,描寫人在不得溫飽的社會裏,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行惡的悲慘命運。
唯美派是另外一些不滿自然主義文學的作家組成的文學流派。他們標舉藝術至上和唯美主義,代表作家是穀崎潤一郎(1886—1965)和永井荷風(1879—1959)。穀崎潤一郎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說《文身》(1910)和《麒麟》(1910),中篇小說《春琴抄》(1933)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這一時期,日本文壇上的現代主義文學也很活躍,其標誌是新感覺派文學的興盛。新感覺派是日本最早出現的現代主義文學派別。這個派別認為藝術家的任務是描寫人的內心世界,主張追求新鮮的感覺和新奇的感受方法,強調主觀和直感的作用。新感覺派的代表作家是橫光利一(1898—1947)和川端康成(1899—1972)。
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日本社會經曆了空前複雜的對抗、動蕩、分化與重構。國內的社會政治形勢急劇向右擺動,軍國主義勢力抬頭,開始建立法西斯專製,無產階級政黨和民主主義思潮受到遏製打擊。在這一曆史逆轉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都在這一時期的文學中留下了印跡。
近代時期的日本文學具有以下特點:從“自由民權”運動的文化啟蒙中起步;受到西方文學及文化思潮的明顯影響;多種流派並立,作家作品繁雜;無產階級文學和民主主義文學運動勢頭強勁;純文學和大眾文學同步發展、分野清晰。
近代印度文學係指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20年代的印度文學。
近代印度文學是在反對殖民主義和反封建鬥爭中起步的。在亞非國家中,印度是最早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從16世紀起它就遭到西方列強的先後侵入,到19世紀中葉徹底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殖民當局實行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激起印度人民連續不斷的反抗鬥爭。在鬥爭中,民族資產階級和下層勞動人民逐漸發展壯大。20世紀以後,印度相繼出現幾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有力地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沉重打擊了殖民統治。正是這種民族矛盾、階級衝突相互交織的複雜曆史條件,構成了印度近代文學的社會基礎。
印度近代文學萌芽於17世紀,真正成型則是在19世紀後半期。印度近代文學各類作品的思想內容大多具有鮮明的反殖反封建傾向,文學體裁除詩歌外,還有小說、散文和戲劇等。這一時期,許多作家都以地域性民族語言進行創作,其中孟加拉語、印地語和烏爾都語文學的成就較高。孟加拉語文學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方麵都居於領先地位,其創始人之一是般吉姆·錢德拉·查特吉(1838—1894),他的重要作品有反映社會及家庭生活問題的長篇小說《毒樹》(1872)以及表達愛國思想、激勵人們起來反抗殖民統治的曆史小說《阿難陀寺院》(1882)。印度近代文學的光輝代表泰戈爾也用孟加拉語寫作,他以多種文學體裁的豐富創作為印度文學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期,除了泰戈爾以外,重要的孟加拉語作家還有小說家薩拉特·查特吉(1876—1938)。
薩拉特·查特吉是孟加拉語文學中第一位專業作家。他出生於西孟加拉一個貧窮的婆羅門家庭,青年時期曾四處流浪,在緬甸當小職員時開始創作活動。他一生寫作了30多部長、中篇小說和大批短篇小說,代表作有《斯裏甘特》(1917—1933)、《道德敗壞的人》(1917)等。他的作品多以反封建作為主題,揭露地主、婆羅門等封建勢力的罪惡,反映孟加拉農民的苦難,尤其注重表現婦女的悲慘命運,政治傾向性十分鮮明。
到了19世紀中葉,印地語文學的發展也進入新的階段,許多作家將自己的文學活動與民族解放運動緊密聯係,反映人民迫切關心的社會問題,取得了相當的文學成就,如赫裏謝德爾、古伯德等的創作。
烏爾都語文學也頗具影響,重要作家首推伊克巴爾(1877—1938)。在詩集《駝隊的鈴聲》等作品中,伊克巴爾關注社會現實和未來命運,號召印度的穆斯林堅定信仰,為實現人類的自由和平等而鬥爭。
總體上看,近代印度文學具有以下特點:多民族性和統一性相結合,古老傳統同外來文化影響相結合,反殖民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相結合。
基督教的傳入和19世紀中後期相繼發生的法國軍艦占領江華島、美國軍艦進攻平壤等一係列事件粉碎了朝鮮李朝實行的閉關鎖國,西學東漸影響之下,朝鮮進入了近代曆史時期。“甲午更張”之後宣傳新文化的報紙雜誌相繼刊行,朝鮮繼而發生了以漢諺混用、言文統一為標誌的近代國文文學運動。
新的文學運動是從攝取外國文化起步的,從中國傳入的各種西方譯著和見諸報章的介紹新思想、新文化的大量譯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采用新文體寫作的第一部作品是從美國留學歸國的俞吉浚刊行的《西遊見聞》,金秉鉉的《賀腐儒就新》一文和西方傳教士哈爾伯特所撰《士民必知》力推全麵了解外國,汲取西方文化以及丟棄漢文、使用國文的主張。在這樣的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伴隨著傳統漢文文學的衰落,朝鮮掀起了新小說運動。使得朝鮮小說敘事擺脫傳統評話模式、確立新興小說樣式的作品首推李仁稙的《鬼之聲》。同時,李海潮的《鬢上雪》、崔瓚植的《秋月色》以及樸永鎮的《萬花筒》等也都是新小說運動的重要成果。另外,在朝鮮的詩歌界還出現了擺脫傳統“辭說”“時調”樊籬,擺脫固定詩型向自由詩體發展,完全用散文方式創作的新詩運動。
曆史進入近代時期以後,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的民族文學得到了迅速發展,分別出現了一些頗有影響的作家,寫出了許多暴露社會黑暗,譴責殖民統治,宣揚本民族曆史文化,同情社會底層民生疾苦的作品。
印度尼西亞文學在其近代階段得到了健康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馬斯·馬爾戈(1878—1930)是印尼反帝文學的旗手,他的代表作《自由的激情》(1924)在印度尼西亞文學史上占有突出地位。阿卜杜爾·慕伊斯(1886—1959)的《錯誤的教育》(1928)被認為是近代印尼文學史上最優秀的小說。
19世紀中期以後,泰國在王室推動下發生了“自上而下的啟蒙運動”,期刊出版,文學團體成立,泰國文壇上出現了與傳統遊記詩、說唱敘事詩判然有別的長篇曆史小說、書信體短篇故事、政論散文、通俗科學小品等新型文體裁。泰國近代啟蒙作家大多出自王室,國王拉瑪五世(1853—1910)通過書簡體的《遠離家鄉》一書闡述了自己的歐遊印象;拉瑪六世(1880—1925)曾在歐洲生活多年並就讀於牛津大學,由他倡導成立的文學團體相繼把莎士比亞、伏爾泰、大仲馬、莫裏哀的作品譯成泰文,他本人則在翻譯介紹莎士比亞戲劇之外還親自創作劇本,被推為泰國近代戲劇的奠基人。
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的緬甸近代文學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鮮明特色。德欽哥都邁(1878—1964)是民族獨立運動中出現的傑出作家,其主要作品有《洋大人注》(1914)與《猴子注》(1922)。他的創作多以宣揚緬甸的曆史文化、激勵民族自尊、譴責殖民統治、歌頌民族獨立鬥爭為主題。
地處西亞的波斯和阿拉伯地區的近代文學也取得了顯著成就。
波斯文學承續其2 500多年的民族文化傳統,在其近代階段取得了較大進展。
19世紀下半葉,隨著西方列強的殖民主義侵略,波斯國家逐漸淪為半殖民地,社會危機四伏,人民苦不堪言,反抗鬥爭不斷爆發,到20世紀初發生了具有資產階級啟蒙性質的“立憲運動”。
啟蒙活動催生了文學觀念的變革,波斯近代文學在內容上超出宮廷生活的局限,走上與人民大眾結合,為社會運動呐喊的道路,真實表現民生疾苦,尖銳揭露本國統治者的腐朽殘暴,猛烈鞭撻外國侵略者的惡德敗行;形式上表現為在舊詩體之外創造了自由的新詩體裁,以適應表現新內容的需要;改變了文體上以詩歌為主的傳統格局,利於敘事、說理、論證的散文體得到普及;創作中廣泛吸收日常用語,文學語言貼近民眾生活。
立憲運動時期最活躍的詩人首推巴哈爾(1886—1951)。他出身於詩歌世家,七歲開始作詩,曾獲“詩王”榮譽稱號。1905年,他參加了立憲運動,主持編輯地下刊物《霍拉桑》;1909年,負責主辦伊朗民主黨機關刊物《新春》;立憲運動失敗後遭到迫害被捕入獄。1925年,他退出政治運動專心從事創作。巴哈爾一生寫詩30 000餘行,他的詩作在反映現實和反帝反封建方麵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除了巴哈爾,立憲運動時期的著名詩人還有阿什拉芙爾丁(1871—1934)、德胡達(1879—1956)、阿裏夫(1882—1934)和拉胡蒂(1887—1957)等。
20世紀20年代以後,波斯進步文學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反映人民大眾的貧困境遇和表現婦女的悲慘命運成為作品的基本主題。文學體裁上除了詩歌創作繼續繁榮外,以小說為主體的散文敘事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在小說領域,20世紀初葉波斯開始出現取材於曆史事件的作品,緊接著便有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小說麵世。賈瑪爾紮德(1895—?)1921年出版的《故事集》是伊朗第一部短篇小說集。他在該書初版“前言”中表明要以人民大眾的口頭語言描寫真實的社會生活。小說集出版後受到廣泛關注。收入該作品集的《政治人物》、《熊姨的友誼》等六篇作品使用明白流暢的日常話語寫就,有的描寫伊朗的社會現實生活,有的譴責宗教人士的虛偽卑劣,有的揭露政客們的卑鄙勾當,有的鞭撻沙俄侵略者的貪婪殘暴,反映了波斯人民任人宰割的悲慘命運。賈瑪爾紮德的小說敘事風格幽默,意義積極。姆沙法格·卡澤米(1902—?)的《恐怖的德黑蘭》(1922—1928)是波斯近代第一部長篇小說。這部作品以男主人公法拉赫先與其表妹瑪辛,後與妓女埃法特的曲折戀愛故事為內容,揭示了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和婦女命運的不幸。以上《故事集》和《恐怖的德黑蘭》兩部作品在波斯近代小說史上具有開創意義,為後續的小說發展開拓了道路。在賈瑪爾紮德和姆沙法格·卡澤米之後登上文壇的穆罕默德·赫加澤依、薩迪克·赫達雅特、伯佐爾格·阿拉維等小說作家,分別以各具特色的創作豐富了波斯近代小說的表現內容,進一步推動了波斯近代小說的發展與進步。
最能代表西亞阿拉伯民族近代文學創作實績的是敘利亞和黎巴嫩作家組成的文學派別——“敘美派”的創作。“敘美派”(又稱“旅美派”)是阿拉伯地區第一個具有近代意義的文學流派,因其成員大多留學美國而得名。該流派的領袖是黎巴嫩作家紀伯倫(1883—1931),他的重要作品有《折斷的翅膀》(1911)和詩集《先知》(1923)、《沙與沫》(1926)等,中篇小說《折斷的翅膀》被認為是用阿拉伯語創作的第一部從近代現實生活取材的浪漫主義中篇小說。同為黎巴嫩作家的喬治·宰丹(1861—1914)先後創作了22部曆史小說,他的作品從伊斯蘭教的曆史人物中擷取創作素材,在曆史性敘述中穿插愛情故事,借助於曆史題材抒發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情緒,取得了顯著的文學成就。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以色列出現了近代希伯來文學,詩歌、小說創作都漸趨繁榮,湧現了一批有才華的作家。其中,重要的詩人有哈依姆·那合曼·比亞雷克(1873—1934)和撒烏爾·車爾尼霍夫斯基(1875—1943);小說創作方麵則以阿格農(1888—1970)成就最高。
非洲近代文學按照地域劃分係由兩種異質文化背景下的文學組成,一是以埃及為中心的北非阿拉伯文學,一是撒哈拉沙漠以南廣大地區的黑人非洲文學。
由於非洲國家大多有淪為歐洲列強殖民地的悲慘曆史,上述地區的民族文學或因殖民統治的禁錮,或因封建專製的桎梏而一片死寂。許多國家的近代文學都起步於翻譯介紹和從習模仿西方文學。
以埃及為中心的阿拉伯地區的近代文學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而興起,在反殖民鬥爭的深入發展中趨向於繁榮。
近代以前的阿拉伯社會處在土耳其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阿拉伯語受到壓抑,處於邊緣化地位,日漸式微。作家們以爭取結束異族奴役、反對封建勢力為己任,或借助曆史題材、或立足現實生活進行創作,目的在於喚起民眾,啟迪蒙昧,以推動結束黑暗統治和根除社會弊端的政治鬥爭。這種背景之下,以埃及詩人巴魯迪(1838—1904)、艾哈邁德·紹基(1868—1932)、哈菲茲·易卜拉欣(1871—1932)等人為首的一批阿拉伯詩人發起了複興派詩歌運動,力圖通過恢複古代詩歌的輝煌傳統促使民族振興。複興派詩作在創作題材和表現手法上刻意遵循古典詩歌的傳統,但他們通過自己的詩文抨擊土耳其人的專製統治,反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主張借鑒西方先進文化進行社會改革。例如,巴魯迪的《巴魯迪鼓動革命》、《起義的原因》等愛國詩篇大聲呼喚人們鼓起勇氣同殖民入侵者和本國變節者進行堅決的鬥爭;紹基則通過《尼羅河穀大事記》、《獅身人麵像》等一係列長篇敘事詩以及詩劇的形式歌讚本國光輝的曆史文化,一起喚起阿拉伯人的民族自豪感。該派詩人的創作在阿拉伯詩歌發展史上發揮了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在複興派之後,20世紀初期的阿拉伯詩壇上又出現了被稱之為“創新派”的浪漫主義詩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