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7)(1 / 3)

當今選拔人才,以對經書讀得多、記得多、記憶力強、略為會寫點文章的人,就稱為才能出眾的秀才和賢良方正了。才能出眾的秀才和賢良方正,是公卿的人選。對經書不一定讀得多、記得多,會寫點文章,又曾學過詩賦的,就稱為進士。進士中才能高的,也是公卿的人選。這兩種人選所有的技能,不能做公卿,這是不用論證就可知道的。社會上議論國事的人,卻認為我們常用這個辦法取天下的士人,他們的才能可以做公卿,公卿也常從這裏產生,就不必效法先王選拔人才的方法就可以得士了。這也是不合道理的。先王的時候,用盡選拔人才的辦法,還怕賢能的人難得選上來,不賢的人混在其中。現在完全廢棄了先王選拔人才的辦法,驅使天下的人才都成為賢良、進士、士的才能可以做公卿的,固然適宜為賢良、進士,而賢良進士有時也有才高可以做公卿的。然而不賢之人,如果會點小技小道的學問,以此進到做公卿,而才能可以做公卿的,因困於沒有用處的學問,因此在民間默默無聞地死去,大約有十分之八九。古代君主,他所慎重選擇的,就是公卿了,公卿既已選得所需的人,就可以依靠他推舉誌同道合的人,聚集到朝廷中來辦事,那麼朝廷裏各個機構各個部門,就不會得不到所需的人了。現在如果讓不賢的人,僥幸得到公卿的位置,依靠他們推舉同類的人,聚集到朝廷裏來做官,這樣朝廷就多是不賢的人,即使有賢能智慧的人,也往往得不到幫助,工作起來非常困難,不能按照他的意願辦事。再說,公師中有不賢之人,既然把他們的同類推舉上來,聚集在朝廷裏當官;那麼朝廷裏不賢之人,又推舉他們的同類充當四方的專便;四方的專使又各推不賢之人去掌握州郡。那麼朝廷即使製定了官吏犯罪,推舉人也連坐的法令,難道就靠得住嗎?這個法令正好成那些不賢的官吏利用的條件。其次,九經、五科、學究、明法這些科舉的科目,朝廷本來就已擔心這些東西對治國無用,隻是對參加考試的人略為測驗一下幾部儒家經典的精神和原則罷了。測試儒家經典大義的結果,並不比過去的好,現在朝廷又開明經科選拔人才,企圖引進用儒家經典來管理國家的人才。然而明經科選拔的,也是能背誦儒家經典又會寫點文章的人就入選了。那些通曉先王治國的基本精神,可以用於治理天下國家的人,未必能通過明經之選選拔出來。其次,因父兄當官蔭恩襲爵的貴族世家子弟,學校不教給他們道理和技能,主管官員不考問他們的才能,父兄不保證他們的品行端正,朝廷就授給他們官職,並任用來辦事。周武王伐紂時,曆數紂王的罪過,就有“憑著家世任用為官吏”這一條。憑著家世任用為官吏,不考察他們的才能和品行,這是紂王亂政亡國的原因,這是古代太平盛世所沒有的情況。其次是九品以下不入品的流外官吏。朝廷本來就把們擠在顧及廉恥之外,又限製了他們上進的道路。卻又把管理州縣的事屬托給他們,使他們居於士人和百姓之上,這難道說是賢能的人去治理不賢的人嗎?以我在外做官所接觸到的情況看,一路幾千裏之內,在州縣官吏之中,出於流外的人,往往有的是,但可以委托他們辦事的,幾乎沒有二三個,但要防範他們幹壞事的,卻到處都是。古代人,有賢能與不賢的分別,卻沒有九品與流外的區別,所以孔子是聖人,卻曾作過季孫氏的家臣,即使作小吏,但也不妨礙他做公卿。到後世才有品內與流外的區別,凡是在流外的,他們想要有所成就,本來早已列入廉恥之外,也就有高人一等的誌氣了。由於近代風俗流於萎靡,有人雖具有士大夫的才能,有進取的條件,朝廷又曾用禮義之士非勵過他們,然而到晚年最後一段路程,往往被引誘去幹壞事,更何況那些平素立身處世,就沒有高人一等的誌氣,被朝廷本來就排斥於廉恥之外,限製了他們進取的人呢?他們居千人民之上提任職務時,肆意作惡,違法亂紀,本來就在情理之中的了。至於守衛邊疆、保衛宮廷的人選,我早已談過它的央誤了。凡此種種都是選拔人才的原則方法不對的結果。

當今選拔人才既沒有正確的原則方法,至於任用人,又不問他的品德適不適宜,隻問他考得功名的先後,不論他的才能是否相稱,隻論他曆來任職有多少。以文學選拔的,卻派他去管理財政。已經派他管理財政了,又轉派他去管理監獄。已派他管理監獄了,卻又轉而派他去掌管禮儀。這樣,對一個人要求他具備各種官吏的職能,就是很適宜的人才也是難做到的。要求一個人做他所難做到的事,那麼能做到的人就少了。能做到的人很少,於是一個接一個都不去做了。所以派他去掌管禮儀,他也不曾為不知禮儀而擔憂,因為現在這些掌管禮儀的人都是不曾學過禮儀的緣故。派他去管理監獄,他並不因不懂刑獄為恥,因現在管理監獄的人,都未曾學過刑獄的緣故,天下的人,也已沾染上不守教化的毛病,屈服於舊風俗,見朝廷任用官員,如果不是那樣的資曆和任職的先後順序,就相互議論和譏笑他,至於使用人才不恰當,卻不曾有人非難過。再說在職的官吏多次調動,不能久任其官,所以上麵不能熟悉了解他工作的情況,下麵的人不肯服從他並安於接受他的管教,賢能的官吏,他的事業等不到成功,不賢的人,他的罪過不至於暴露。至於迎新送舊的辛勞,做官就與文書打交道,官員調動頻繁,就與文書絕緣的流弊,本來就是危害較小的,不值得一一全都數出來。設置官吏大都應當長久專任一職,至於邊遠地區的、擔任重要職務的,尤其適宜於久任其職,而後可以責成他有所作為。而當今尤其不能久任這個官,往往幾天就調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