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們敬仰他,是因為他工作時認真嚴肅,有著風雨般的無情,社會公認他,是因為他為人正真坦蕩,有著雲天般的浩氣。如果把日曆翻回到1982年9月的一天,知情人一定還記得姚開泰教授隨我國醫學代表團去美國西雅圖參加13屆國際腫瘤會議的一幕,當他滿懷豪情步入會議大廳時,卻一眼看到主席台上掛的是台灣當局的旗幟,他憤怒已極,表示強烈抗議並當即退出了會場,隨後,他及時向代表團團長作了彙報,又與副團長一道去找會議主持者交涉,直到有關人士深表歉意,並將台灣當局的旗幟撤下來時,他的心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一起在會議廳中升起。好多年過去了,黨的偉大依舊在他心中,國家的尊嚴依舊在他心中,他要把畢生的汗水和心血都灑向三湘大地,他要把所有的餘暉都融進太陽的光環,他深信,有一代又一代白衣天使的努力,不久的將來,癌症的恐怖一定不屬於中國,癌症的痛苦一定不屬於人類。

地球物理學家何繼善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慷慨的,從高山到長河,從田野到草原,所有的紅土地、黃土地、黑土地都袒露在人們的眼前,於是就有了滄海桑田,就有了五穀豐登。但是,地球也是自私的,埋藏在地球深處的無盡寶藏,從來都是秘密的,讓人難以尋覓的。人類依賴地球生存,就得認識地球,了解地球,隨著知識的逐步積累,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地球物理學。何繼善教授就是這個領域裏的傑出代表。何繼善出生於湖南瀏陽縣,1960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繼而分配到中南礦冶學院任教,從此開始了他對應用地球物理學的探索與研究。在打倒走資派、打倒臭老九的日子裏,癡迷於地球物理學的何繼善,從“文革”的縫隙裏,鑽進了嶽麓山的林陰深處,鑽進了少人問津的試驗室,他利用那段時間,搜集整理了大量寶貴資料,撰寫了不少論文,他利用那些年月,帶著自製的儀器,和學生們跑遍了中國各種類型的礦山,“文革”剛一結束,他就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論文,繼而,他用十年汗水和心血撰寫了七部著作和五十多篇論文,令同行們刮目相看。

記者:何院士,您為什麼會想到選擇這樣一門在中國起步較晚的學科呢?

何繼善:起步較晚就更需要有人去攀登,我當時選擇這門學科的時候,正好在礦山,礦山的同事們也鼓勵我去學地球物理,將來能夠比較好地為礦山服務,因為我是來自礦山,應該對礦山有所回報。

科學的大門總是向著探索者敞開的,1978年,他從事的電阻率法消除幹擾異常研究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直流電法推斷解釋若幹問題研究獲冶金部成果獎。他還在分文不取,連自己的勞務費也貼進去的前提下,利用國家有限的課題費,帶領大家完成了五十多個科研項目。隨著人類文明的迅速發展,金屬礦產資源的消耗和需求與日俱增,人類麵臨著一個嚴峻的現實,生產礦山後備資源嚴重不足,地表潛層易找的礦體越來越少,因而找礦難,變成了地球向人們提出的挑戰,如何利用新理論,發明新技術,新儀器,這不僅是眾多科學家想突破的難關,也是何繼善夢寐以求的事業。

記者:何院士,您好。您研究的地球物理學,它在我國是什麼時候興起的,它主要是研究什麼呢?

何繼善:地球物理學從廣義來說,比如說地震的預測這就是地球物理學的範疇,但從地球物理探測來說盡管解放前也有很少量的工作,但主要是解放以後發展起來的,我們現在從事的地球物理探測是探測地表以下的一些情況,比方說,用電的方法,往下發射電磁場的方法,測量磁場的方法,或者是測量彈性波的方法,測量放射性的分布等等,測量這樣一些物理參數來了解地表以下的地質構造,石油、煤田,或者是金屬礦產資源、地下水,或者是下麵有沒有災害源,做這樣一些工作。

疾風知勁草,心誠金石開,通過何繼善與同事們的幾十年的艱苦探索,終於設計出全新的觀測方案,研製開發出一係列獨具特色的地球物理勘測儀器,應用於生產並獲得巨大成功。尤其是雙頻激電法的原理和儀器,是國際上首創的先進科技成果。采用雙頻激電法,有關科技人員在甘肅找到了金礦,合肥找到了銀礦,新疆找到了鉛鋅礦,還有山東、安徽、湖南等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都在雙頻激電法的測試下,開采出各種金屬礦,可創效益150多億元,應用雙頻激電儀尋找地下水源的成功率在95%以上,真可謂一鳴驚人。

記者:你發明的雙頻激電儀主要是根據什麼樣的原理來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