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學生,必須有一支合格的師資隊伍作為教學質量的保證,也才能突出“以教學為中心”的主導地位。因此,學院要求一切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教學工作,並將服務態度和水平作為單位和單位負責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嚴格實行責任製和責任追究製。

院長黎大誌:簡單地說,就是領導重視教學,教師傾心教學,學生回響教學,投入保障教學,部門服務教學,後勤支撐教學,輿論支持教學,其他保證教學。隻有這樣合力,才能切實保障教學中心地位和良好的教學質量,才能喚起教師崇高的職業責任感和高度的敬業精神。

借以這種合力,學院在不斷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深化課程體係和教學內容改革,積極推行以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全麵推廣啟發式、研究式等現代大學教學方法的同時,把教師素質的提高和教師隊伍的培訓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從黨委書記楊萬柱赴美在六個城市開堂講學,到博士生留美的院長黎大誌來到學院,湖南文理學院早就打開了“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之門。學院200多位教授、講師相繼走向全國各地交流學習,外麵的專家學者也先後來到這裏設壇講學。餘光中、李燕傑、李越、唐凱麟,還有國外的專家學者,他們的到來如同千條江河的彙聚,在師生的心底產生了巨大的潛流。

如今,在學院718名專任教師中,教授46人,副教授204人,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48%;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有289人,研究生學曆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03%。全國優秀教師和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1人,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教師獎獲得者12人。與此同時,學院有1項成果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8項成果獲湖南優秀教學成果獎。

基於學生的需求、社會的需求,學院認為地方大學就應該姓“地”。於是“地方意識”被列為“三大意識”之一。學院在辦學結構和學科布局上,強調師範與非師範兼容,文理滲透,理工結合,大力發展應用性科學。本著“互為基地、互為依托”的原則,在周邊地區開展校縣、校企在教育教學、科技產業、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

拆掉心中的圍牆,如同登高望遠,眼前豁然開朗。校園豈止圍牆內的1557畝占地麵積,46萬平方米的建築麵積;豈止那點館藏圖書和教學儀器;豈止在冊的那點教授、博士、碩士和一千多名教職員工。

當師生走進常德煙廠時,企業的專家是學院的教授,學院的教授是企業的專家;學院是企業的人才基地,企業是學院的科研基地,這世界一流的生產流程又何止百萬、千萬、一億、兩億呢。

當學生走進上市公司“金健米業”時,瞬間就把科研和生產連在了一起,把工廠和農莊連在了一起。正如一個廣告所說的:“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於是,學院常常把課堂搬向田野,那是一本怎樣才能讀透的書呢。

當學生們走進上市公司“洞庭水殖”的江河湖汊時,一望無際的水域又將美麗的校園延伸了八百裏。所謂“日在家裏出,月在家中掛,槳開千條路,網撒萬朵花”,將學生帶入了一個奇妙的境地。此時此刻,學生們才知道一直被認為諸神送給大地禮物的珍珠,一直是象征權力、幸運及快樂的珍珠也同樣可以人工培育。而在“洞庭水殖”領銜主攻珍珠項目的科研帶頭人就是湖南文理學院的教授。

清清湖水,天在其中,學生不僅為自己的教授自豪,也為自己的學院自豪。“湘扁豆一號”的成功問世,清鯽的發現與培育,黃酤魚的科學飼養,這些在國際國內有影響的科研項在學院承擔的498項科研項目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就有19項,省部級科研204項。短短6年時間,學院公開發表論文2900多篇,出版專著143部,在同類本科院校中躋身前列,形成了跨越發展的良好態勢。

或許就因為這種“本科意識、人本意識、地方意識”,或許就因為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辦學思路,湖南文理學院被教育部定為湖南省英語教學改革的6所高校之一,並且迎來了“全國新升本科院校研討會”、“環洞庭湖學術研討會”、“城市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學院的隆重召開。

“武陵佳致經寒暑,蘭芷風華耀楚湘”。這蘭芷不就是指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嗎?學院先後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四萬多名合格學生,他們大多成為省內外特別是湖南省各行業的中堅和骨幹力量。尤其是近幾年來,學生考研錄取率連續三年穩定在70%,畢業生當年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生源從過去的幾個地市擴展到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以及英語、課外科技作品、美術、體育、音樂、舞蹈各種大賽中均取得良好成績,素質教育明顯提高。

幾度春花,幾度飛雪,學生總是要告別母校的,每每這個時候,他們總會再次來到長長的詩牆邊,再看一眼黑白相間的圖畫、龍飛鳳舞的書法、蕩氣回腸的詩文。那如同一條藝術的時空走廊,每一處都能聽到曆史足音的回響,從遠古直傳到現在,真所謂“十裏詩書畫,一牆天地人”。如今,時代的接力棒已傳到新一代手上,他們將如何續寫明天的輝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