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煌遠先生是湖南省著名的詞作家、戲劇作家和電視撰稿及欄目策劃人,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流傳大江南北。他寫文章,不為獲獎,卻總是大獎不斷;他的歌,他的戲,還有他所寫的那些普通小人物的電視專題,雖時過十年二十年,隻要提起,就總有人津津樂道,記憶猶新。他雖然在湘西沅陵長大,學曆不過高中肄業,卻被公認為大湖以南罕見之奇才和怪才。從他的身上,我們既可以領略到李白的浪漫風采,感受到杜甫的現實勇氣,更多的是可以欣賞到柳永的那種白衣才氣。他的作品,或金戈鐵馬,或小橋流水,有笑有哭,有酒有血,字裏行間,奔湧跳動著的,都是他心底的愛。

中共沅陵縣委縣政府曆屆領導,對石煌遠先生的作品都十分重視,認為他的作品,不僅是沅陵的,也是湖南的,是中國的,是值得整理和珍惜的寶貴的文化財富。故而在先生六十歲那年,就授命我對他的作品進行收集整理,編輯出版了《石煌遠詩詞作品選》、《石煌遠戲劇作品選》、《石煌遠影視文稿選》。我在收集整理石煌遠先生作品的過程中,結識了他的一些粉絲朋友,了解到了先生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於是又在一些朋友的資助下,編寫出版了一本類似人物傳記的《原生態石煌遠》。本以為到此為止,關於先生的文檔工作可以告一段落了。不料想先生花甲之後,創作熱情和精力不但絲毫未減,而且佳作紛呈,向他約稿的電話信函,多到已經騷擾的程度。有的約稿單位,派出專人在沅陵蹲守,發現先生,即刻千般遊說,萬般邀請,不請動先生上車不罷休。有的單位則在他回程的路上實施攔截,全不顧他辛苦勞累。有人問先生才氣是從哪裏來的,先生笑說:“我從小就代人寫情書、寫檢討、寫紅白喜事對聯,雖然沒有讀過很多書,但是走了許多路,把路上看到想到的,用心碼出文字,就是我的作品。”此刻,我才猛然大悟,難怪有許多人深怕石煌遠先生千古在他們之前,於是早早安排兒女找到先生,為他們提前預寫墓誌碑銘。由此,先生作品數量和質量都有了新的增加和提升。在他65歲時,還嘔心瀝血完成了《滿朝薦》和《生命之光》兩台大戲的創作。感謝沅陵縣委政府,又一次給予大力支持,將石煌遠先生的作品進行重新收集整理和出版。

在這次整理過程中,得到石煌遠先生的親自指導,得到沅陵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很多朋友的幫助,在此一並誠摯感謝。

張大強

2011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