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青春期裏的愛戀(5)(1 / 3)

畢業後,我們便各奔東西,我再也看不到他那怨恨的眼神了。隻是每當回憶少年往事時,我便有些自責。後來,聽朋友說,他再也不相信愛情了,他說:“如果她當初能夠當麵拒絕我,我也不至於那麼難過。為什麼要當著那麼多人的麵說呢?”可他何曾知道,當年的我,如他一樣青澀而內向。誰也不曾教過我該如何麵對一位異性的示好,於是我本能地叫了起來。

現在,我不會叫起來了,但也不會有人給我遞紙條了。

曾經的青澀歲月,多麼懵懂,又多麼美好!

那是他和我們的純真歲月,彼此用心相愛,所以,刻骨銘心。

遇見你的純真歲月

文/丁立梅

他是第一個分配到我們鄉下學校來的大學生。

他著格子襯衫,穿尖頭皮鞋,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這令我們著迷。更讓我們著迷的是,他有一雙小鹿似的眼睛,清澈、溫暖。

兩排平房,青磚紅瓦,那是我們的教室。他跟著校長,繞著兩排平房走,邊走邊跳著去夠路旁柳樹上的樹枝。附近人家養的雞,跑到校園來覓食了,他看到雞,竟興奮得張開雙臂,撲過去,邊撲嘴裏邊驚喜地叫:“啊啊,大花雞!”惹得我們笑彎了腰,有同學老氣橫秋地點頭說:“我們的老師,像個孩子。”

他真的做了我們的老師,教我們語文。第一天上課,他站在講台上半天沒說話,拿他小鹿似的眼睛,看我們。我們也仰了頭對著他看,彼此笑眯眯的。後來,他一臉深情地說:“你們長得真可愛,真的。我願意做你們的朋友,共同來把語文學好,你們一定要當我是朋友哦。”他的這個開場白,一下子拉近了他與我們的距離,全班學生的熱血,在那一刻沸騰起來。

他的課,上得豐富多彩。一個個漢字,在他嘴裏,都成了妙不可言的音符。我們入迷地聽他解讀課文,爭相回答他提的問題。不管我們如何作答,他一律微笑著說:“真聰明,老師咋沒想到這麼答呢?”有時我們回答得太離譜兒了,他也佯裝要懲罰我們,結果是,罰我們唱歌給他聽。於是教室裏的歡笑聲,一浪高過一浪。那時上語文課,在我們,是期盼、是幸福、是享受。

他還引導我們閱讀。當時鄉下學校,課外書極其匱乏,他就用自己的工資,給我們買回很多的書,諸如《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與黑》之類的。他說:“隻有不停地閱讀,人才能走到更廣闊的天地去。”我至今還保留著良好的閱讀習慣,應該是那個時候養成的。

春天的時候,他領我們去看桃花。他說:“大自然是用來欣賞的,不欣賞,是一種極大的浪費,而浪費是可恥的。”我們哄的一聲笑開了,跟著他蹦蹦跳跳走進大自然。花樹下,他和我們站在一起,笑得麵若桃花。他說:“永遠這樣,多好啊。”周圍的農人,都看稀奇似的,停下來看我們。我們成了風景,這讓我們備感驕傲。

我們愛他的方式,很簡單,卻傾盡我們所能:掐一把野地裏的花兒,插進他辦公桌的玻璃瓶裏;送上自家烙的餅,自家包的粽子,悄悄放在他的宿舍門口。他總是笑問:“誰又做好事了?誰?”我們搖頭,佯裝不知,昂向他的,是一張張葵花般的笑臉。

我們念初二的時候,他生了一場病,回城養病,一走兩個星期。真想他啊,班上的女生,守在校門口,頻頻西望——那是他回家的方向。被人發現了,卻假裝說:“啊,我們在看太陽落山呢。”

是啊,太陽又落山了,他還沒有回來。心裏的失望,一波又一波的。那些日子,我們的課,上得無精打采。

他病好後回來,講台上堆滿了送他的禮物,野花自不必說,一束又一束的。還有我們舍不得吃的糖果和自製的賀卡。他也給我們帶了禮物,一人一塊巧克力。他說:“城裏的孩子,都興吃這個。”說這話時,他的眼睛濕濕的。我們的眼睛,也跟著濕了。

他的母親,卻千方百計把他往城裏調。他是家裏的獨子,拗不過母親。他說:“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我們會有重逢的那一天的。”他走的時候,全班同學哭得很傷心。他也哭了。

多年後,遇見他,他早已不做老師了,眼神已不複清澈。提起當年的學生,卻如數家珍般的,一個一個,都記得。清清楚楚著,一如我們清楚地記得他當年的模樣。那是他和我們的純真歲月,彼此用心相愛,所以,刻骨銘心。

中國人很委婉,德國人很直接。中國人對待感情的事情喜歡思量再三,把能想到的全想到了再去做,而德國人對感情全憑感覺,感覺對了,就放手去愛。

一次尷尬的異國“戀情”

文/伊歸

我是28歲的成年人了,雖然沒有結婚,但戀愛倒是談了幾次,而有一次所謂的“戀情”真的是一場誤會。這場誤會讓我知道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