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序三(1 / 1)

宋湯修年撰

廣陵丁雲擾,幸存黌宮兩廡,析為官舍、儲粟之所,士皆暴露,時有《子衿》之歎。大帥周侯開藩之二年,慨然謂成俗之方本乎禮義,學宮又禮義之本。一日,盡屏官舍儲粟於外,因其舊扶顛易圮而新之。繼廣田租,稍增生員。尋又斥其餘,刊沈公《筆談》,為養士亡窮之利。今方領侈袂,彬彬然禮義之風,皆昔之在城闕者也。夫教養相須,既教而養之蔑如,雖唐虞不能以化民,此稷、契二官所以相為表裏也。今既辟弦歌之地,又開資給之源,可謂教養兼得矣。此書公庫舊有之,往往貿易以充郡帑,不及學校。今茲反是,益見薄於己而厚於士,賢前人遠矣。修年代匱泮宮,備校書之職,謹識其本末,且證辨訛舛凡五十餘字。疑者,無他本,不敢以意驟易,姑存其舊,以俟好古博雅君子。《筆談》所紀皆祖宗盛時典故,卿相太平事業,及前世製作之美,雖目見耳聞者,皆有補子世,非他雜誌之比雲。

乾道二年六月日左迪功郎充揚州州學教授湯修年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