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之聲音,猶天地之氣。輕清上浮,重濁下墜。始於丹田,發於喉,轉於舌,辨於齒,出於唇,實與五音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調,聞聲相思,其人斯在,寧必一見決英雄哉!
——引自《冰鑒》
●解讀
人的聲音,跟天地之間的氣一樣,清者輕而上揚,濁者重而下墜。聲音起始於丹田,在喉頭發出聲響,在舌頭那裏發生轉化,在牙齒那裏發生清濁之變,最後經由嘴唇發出去,這一切都與五音密切配合。看相識人的時候,聽人的聲音,要去辨識其獨具一格之處,不一定完全與五音相符合,但是隻要聽到聲音就能想像這個人,不一定非要見到這個人再確定他是否英雄。
◆原文
聲與音不同。聲主“張”,尋發處見;音主“斂”,尋歇處見。辨聲之法,必辨喜怒哀樂;喜如折竹,怒如陰雷起地,哀如擊薄冰,樂如雪舞風前,大概以“輕清”為上。聲雄者,如鍾則貴,如鑼則賤;聲雌者,如雉鳴則貴,如蛙鳴則賤。遠聽聲雄,近聽悠揚,起若乘風,止如揚琴,上上;“大言不張唇,細言不露齒”,上也。出而不返,荒郊牛鳴。急而不達,深夜鼠嚼;或字句相聯,喋喋利口;或齒喉隔斷,喈喈混談:市井之夫,何足比較?
——引自《冰鑒》
●解讀
聲和音不同。聲產生於發音器官的啟動之時,可以在發音器官啟動的時候聽到它;音產生於發音器官的閉合之時,可以在發音器官閉合的時候感覺到它。辨識聲的方法,一定要著重從人情的喜怒哀樂中去細加鑒別。欣喜之聲,宛如竹子折斷;憤怒之聲,宛如平地一聲雷;悲哀之聲,宛如擊破薄冰;歡樂之聲,宛如雪花在風中飛舞,它們都以“輕清”為上佳。聲雄壯的人,發出鍾一樣的聲主貴,發出鑼聲則主賤;聲尖細的人,像雉鳴一樣主貴,像蛙叫一樣主賤。遠遠聽到其聲雄壯,近聽起來悠揚嘹亮,發聲時像乘風一樣,聲停時像拍琴一樣,是上上之聲;“聲很高卻唇不大張,聲很小而不露牙齒”,屬上乘。聲出而沒,像荒郊的牛叫一樣;或者聲聲疊加,分辨不清;或發聲含混不清,這些都是市井鄙俗之聲,不值得一說。
◆原文
音者,聲之餘也,與聲相去不遠,此則從細曲中見耳。貧賤者有聲無音,尖巧者有音無聲,所謂“禽無聲,獸無音”是也。凡人說話,是聲散在前後左右者是也。開談多含情,話終有餘響,不惟雅人,兼稱國士;口闊無溢出,舌尖無窕音,不惟實厚,兼獲名高。
——引自《冰謄》
●解讀
音,是聲的餘韻,與聲相去並不遠,它們之間的差異是從細微的地方聽出來的。貧賤的人說話隻有聲而無音,尖巧的人說話則隻有音而無聲,俗話所謂的“鳥鳴無聲,獸叫無音”,說的就是這種情形。普通人說話,隻不過是一種聲響散布在身邊的空中而已。如果說話的時候,一開口就有情,到話說完了,還有餘音,則是雅士,而且可以稱得上是社會名流;如果說話的時候,即使口闊嘴大,卻聲未發而氣先出,即使口齒伶俐,舌尖卻又不輕佻,這不僅表明其人自身內涵深厚,而且還會獲得盛名。
※詳解
曾國藩在此把聲和音作了細致的區分,依據當然也是古代的相書。對於現代人來說,直接把聲音與人的貧富貴賤結合起來,無疑是荒唐的。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聲音與人的地位和狀況確實有一定的聯係。如說話威嚴的人,肯定不會是社會上的二流子;如說話中氣充沛的人,身體肯定十分健康;說話不卑不亢的人,肯定有一定的內心修養……
關於聲音與人的性格的關係,《禮記·樂記》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對於一種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現在聲音上。人外在的聲音隨著內心世界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說“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
不但聲音與氣能結合,也能和音樂相呼應。因為聲音會隨內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
內心平靜聲音也就心平氣和;
內心清順暢達時,就會有清亮和暢的聲音;
內心漸趨興盛之時,就有言語偏激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