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蓬/文(全球最大華人社區鬼版蓮蓬鬼話首席版主)
英雄是經過時間沉澱下來的;英雄是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人的;英雄是曾經的風雲人物——至少在某個領域裏,你無法忽視,繞不開它。也許有人說那應該叫經典,我寧願用“英雄”這個詞,不隻是為了那一點悲壯,而是它體現出來的那種滄桑、失落和時間磨礪感,遠比“經典”要強烈得多。“經典”實在是缺少了一種氣勢。而《冤鬼路》,卻是一部氣勢經久不衰的作品。Tinadannis所帶來的旋風整整橫掃了中文互聯網六年。曾經讀過這部作品的會為之激動,沒有讀過的會為之吸引,而那些已經離開網絡的讀者,在一個寒冷的有風的下午,走進書店,發現一個熟悉的名字——《冤鬼路》,將是怎樣的感覺?欣喜?傷感?或者隻有淡淡的懷念了?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冤鬼路》終於要出版了,而我們這些追著它成長的讀者都老了。我老了,蓮蓬鬼話老了,互聯網也老了。當我們終於可以把它從冰冷的電腦屏幕上卸下來,做為一本書貼在我們的心口,那一點點的溫暖,不隻是“百感交集”所能形容。
從第一部網絡作品集——安妮寶貝的《告別微安》始,到Tinadannis《冤鬼路》的出版,雖然不能包括這期間所有的作品,但絕對是一個時代的結束。這一本書,為整整一個互聯網時代——“英雄時代”做了一個終結。《冤鬼路》可以說是“英雄時代”的最後一曲絕唱。隨著它的出版,“英雄時代”算是——“白茫茫大地真幹淨”了。再沒有什麼值得人懷念和值得人傷感的經典沒有變成書本了。——互聯網已經進入了“平民時代”。
網絡大潮初起於1998年,1999到2000年是中國互聯網的“英雄時代”。那是個激情澎湃的時代,這期間湧現了許多經典作品和人物,如安妮寶貝和她的《告別微安》,如寧財神,如邢育森。如當時還是廣東某大學學生的Tinadannis和她的《冤鬼路》。
看安妮寶貝是到一個“暗地病孩子”的網站,看Tinadannis,則說來有點複雜。我是在海外的一個華文網站看到Tinadannis的《冤鬼路》的。當時還沒有料到中國大陸也會有這樣優秀的作品,我以為大陸的作品,頂多是像我一樣,模仿台灣的鬼故事,寫寫一驚一乍的小段子嚇嚇人。但是《冤鬼路》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是什麼呢?——人性。鬼故事向來是以鬼喻人的,所謂恐怖的背景,其實也是為了提升人性。但當時的很多作品,包括台灣、海外的那些,已經走入了“驚嚇”的誤區,而不是挖掘“驚嚇”後麵更深刻的東西。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同樣,世界上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恐怖。當我們流連於“冤鬼路”,為冬蕗、施婷、阿強等人的命運感到恐懼和慨歎時,我們僅僅是品味其中的“驚嚇”嗎?鬼不是嚇人的因素,嚇人的是通過“鬼性”所折射出來的人性。Tinadannis也許不是有意為之,也許不是刻意去挖掘背後這些深刻的東西,但是她在無意中做到了。她在自然流暢的寫作中無意觸摸了人性中柔軟、敏感和脆弱的部分。雖然,這種觸摸是隔著“鬼”的表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