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弘文館(續)(1 / 2)

一路上都被程處默拉著走、穿過幾條長廊後,從一處圓形的拱門處走過,不久後才來到他們上課的地方。此時、出現的秦浩視野中的是一處青磚黃瓦、整體駕構不小的院子,幾叢翠竹參差不齊的生長在院子之中,微風吹來、綠影婆娑,倒也是給這處院子增加了幾分情趣。

院子中已經有不少人來到了,現在也還沒有到正式上課的時間,室內室外一片鬧哄哄的,東一撮、西一堆的各自聚在一起嘰嘰喳喳的聊著天。以前的秦浩交際圈相當的小,在這群人當中,目前,秦浩也就認識包括李承乾、李麗質在內的幾個人而已。

【都是一些小屁孩啊!】看著室內外的人群,都是些從3歲到12歲不等的小孩。這些人都是在一間教室裏上課的,也就是說這間教室是幼兒園加小學的混合班,他們會一直到了能夠上初中的時候才會離開這裏,到國子監裏接受更高等級的教育。未來的日子裏,秦浩將會在這小院子裏完成他從幼兒園到小學、這個在大唐朝的九年義務教育的日子。

唐朝時期、學校教育的發展也經曆了一個從不完備到完備、從單一到複雜的過程。規模或許無法與21世紀相比較,但是,就體製方麵而言,出是不遑多讓。唐初時期、百廢待興,唐高祖李淵於618年恢複了國子學、太學和四門學,共有300多名學生。地方州縣學校也恢複了招生,並對各校招生的標準和人數都作了規定。

另外又為皇族及功臣子弟開辦了小學,就是在門下省設置了負責詳正圖籍、教授生徒的修文館,也就是被李世民改名為弘文館的這處學校。在太醫署下創建了醫學,有醫學博士、針學博士、按摩學博士等分科教授醫學生。在管理體製上,一度把管理學校的國子監重新歸入太常寺,由太常寺來領導。

唐太宗李世民極為重視文教事業,先後令顏師古校訂《五經定本》,孔穎達負責編撰《五經正義》,以此作為教材頒行天下。同時將國子學改為國子監,使國子監再次成為獨立的教育行政機構,加強了對教育事業的管理和領導。

628年,恢複了書學,次年又將醫學教育推廣到各個府州,要求各個府州皆立醫學,設置醫藥博士,招收學生。

632年,開設了律學,專門培養司法人才。在唐太宗的大力倡導下,學校教育的發展出現了一度的高潮時期。當時,於國學增築學舍至1200間,國子、太學、四門並增置生員,書、算兩學各置博士、學生,諸生計2000多名人員。興旺發達的文教事業,不但統一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唐朝統治地位的穩定,而且使唐朝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

史書中曾有記載雲:是時四方儒士,多抱負典籍,雲會京師。周邊的國家中、如高麗、百濟、新羅、高昌等國,相繼遣子弟請入國學。文成公主入藏後,吐蕃讚布慕唐文化,遣貴族子弟至長安,入國學受《詩》、《書》。內外諸生,鼓篋而升講筵者,至8000餘人,濟濟洋洋,盛況空前。可以說,這個時代的唐朝在教育、培養學生的方麵,走在了周邊各國的前列。

“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