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海固”文學中,西吉文學作為一個創作群體,是一個不容忽略的環節。它像一股溫馨可人的清風吹拂著西吉文壇,它以自己較為雄厚的創作實績為文學百花園增添著絢麗、動人的色彩與情致。作為“西海固”文壇上一支不可小視的創作力量,西吉文學創作初具規模、引人關注大致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它以自己獨有的眼光和思維領域、情感領域及審美領域,並以此標誌著自身的崛起,並得到社會的承認。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有人雖然創作發表了一些作品,但就整體而言,還停留在比較淺層的階段,缺乏個性和特色,尚不能構成美學意義上的文學。進入新時期後,西吉文學如雨後春筍,發展十分迅速,文學創作人才層出不窮,先後湧現出了一支以火仲舫、馬存賢、成蹊、郭文斌、火會亮、古原、趙炳庭、王雪怡、單永珍、周彥虎、羅存仁、尤屹峰、郭寧等為代表的文學創作隊伍,作品頻頻亮相於區內外各種報刊上。主流作品以《鳳凰泉》《黑森林》《葫蘆套》《炭車》《西吉月》等為代表,在區內外文學界享有較高的聲譽。火仲舫、郭文斌、火會亮等人在西吉文學創作的整體構架中功不可沒。最早,由尤屹峰、李耀宗等人發起創辦了油印周刊《葫蘆河》。多年來,從《葫蘆河》走出了一大批作家和詩人,像今天在“西海固”文壇上卓有成就的作家火仲舫、郭文斌,詩人周彥虎等人,他們的文學創作最初就源於《葫蘆河》。遺憾的是《葫蘆河》幾經沉浮,最後停辦了,西吉的文學愛好者們失去了一塊主陣地。但種子既然發芽,開花、結果就是個時間問題了。雖然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隨著時代的發展,其觀念會有變化,但藝術是永存的,藝術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全部消失。
進入20世紀90年代,西吉文學創作風潮再起,除80年代部分骨幹作者繼續堅持寫作外,以了一容、李耀斌、趙炳鑫、火霞、何強等為骨幹的又一方陣在崛起,形成了一支數量可觀、素質較高的文學創作隊伍。他們甘於清貧,耐得寂寞,深入底層,筆耕不輟。他們從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從當代沸騰的生活中挖掘閃光的瑰寶,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尤其是青年作家了一容脫穎而出,他的小說曾多次被《六盤山》等文學刊物編發小輯,重點推介。近年來,在“西海固文學”的構架中,西吉籍作家的起點和實力,都有明顯的優勢,在文學創作方麵,火仲舫、郭文斌、火會亮、古原、單永珍等人的創作有了突破性進展。
火仲舫出版了個人文學作品集;郭文斌的小說在《人民文學》《小說選刊》《雨花》等刊物發表,其小說《開花的牙》被收入《中國年度最佳小說·短篇卷》;《朔方》(2000年第12期)刊出“固原地區作者作品專輯”,發表了火仲舫、火會亮、郭文斌、單永珍的作品;郭文斌、火會亮在《朔方》發表了個人小輯;《綠風》(2000年第2期)和《十月》(2001年第2期)都有單永珍的詩歌發表。因為工作,以上作家都離開故土,但夢裏縈回,筆端的那縷縷故土深情,卻反而更濃了,誰能說他們不算西吉人呢?近年,較有創作實績的一些作家,如馬存賢、趙炳庭、周彥虎、樊大學、牛學智、李耀斌、火霞、郭寧、李義、李繼林、馬強等二十多人的作品薈萃於《西海固文學叢書》,令人十分欣慰地看到,西吉一支具有發展潛力的文學創作隊伍正在崛起,這些成績的取得,標誌著西吉文學創作已形成主力陣容,作品質量也上了新的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