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歇這邊且略過不提,扶蘇在狄道的行宮正廳裏進行了諸侯盟軍抵達之後的第一次兵議。
出席此次兵議的有帝國左右上將軍師張良、李儒,九衛二軍都指揮通知以上將領馮劫、冉閔、蒙毅、李由、章邯、王離、蘇烈、霍去病、薑維、於禁、張任、蒙武、張遼、趙雲、呂布、李廣以及各諸侯盟軍主將項羽、甘寧、趙風、李績、陳平、孔融、臧荼和剛剛歸順的趙國大將陳餘、張耳。
“啟稟陛下,如今加上十三萬諸侯聯軍我華夏總兵力已達六十三萬,可堪一戰!”張良首先說道。
“嗯,好,雖馬其頓帝國各軍總數相加已達一百三十三萬,但真正可戰之兵不過八九十萬,如此一來敵我雙方並沒有多少差距,反之,朕相信,有你們這些萬中無一的猛將,勝抵百萬雄獅,足可將來犯之敵打的落花流水,抱頭鼠竄!
告訴朕,你們有信心嗎!”扶蘇先煽動一下眾將的情緒。
“有!”眾人異口同聲的高呼,眼中充滿必勝的信心。
趁著眾將激動的功夫,扶蘇趕緊向龍紋玨提問:“快,給朕檢測一下張耳和陳餘兩人的四維。”
“OK,”龍紋玨答道:“叮咚,係統檢測到張耳當前四維:武力88,統帥97,智力95,政治89;
陳餘:武力93,統帥92,智力83,政治71。
檢測完畢。”
果然還是如自己所想的那般,除了武力張耳要更強些,統帥值達到了驚人的97,智力也有95,怪不得前世最後能夠被劉邦封為趙王。
想到這,扶蘇不禁想起前世老爸給他講的史記陳餘、張耳列傳,他倆自小便是刎頸之交,可惜自從二人割袍斷義之後結局全然不同。
他二人自大澤鄉起義之後,一起投奔陳勝,後跟隨武臣占據趙地,武臣自立為趙王後,出任大將軍,武臣被部將李良殺死,與張耳立趙歇為趙王。
李良引秦軍大將章邯攻趙,趙歇敗走巨鹿,被秦將王離包圍,陳餘自覺兵少,不敢進兵攻秦。
張耳大怒,責怪陳餘不守信義,自己出兵五千去救巨鹿,結果全軍覆沒。後項羽軍至,大勝秦軍,解巨鹿之圍。兩人再次見麵時,張耳怪陳餘背信棄義。陳餘一氣之下將帥印交出,從此倆人絕交。
後來項羽分封諸侯王時,張耳被封為常山王,陳餘卻隻被封侯,心有不滿,於是聯合齊王田榮,擊走張耳,複立趙歇,自為代王。
韓信平定魏國後,與張耳一同進攻趙國,陳餘不接受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輕視韓信的背水列陣法,敗後被斬殺於泜水。
而張耳後來歸漢成為劉邦部屬,被加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諡曰景王,習稱趙景王。
這真的是人品的差距,扶蘇不禁感歎。
“好,現在朕宣布第一件事,著組建大秦帝國九龍都督府邊騎軍,都指揮使為張耳,陳餘任都指揮同知,張黶、陳澤分任左右都指揮僉事,原趙國六萬大軍全部劃入邊騎軍。”短暫的感慨之後,扶蘇發令將原六萬趙軍精兵改變為大秦邊騎軍,於是乎,九衛二軍成了九衛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