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沒有名字的可以不用訂閱(1 / 2)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正月,當阿桂攻打當噶爾拉山時,福康安持印而至,於是阿桂留福康安佐其領兵作戰。次年二月,清軍攻喇穆喇穆,福康安則督兵攻克其西各碉堡,又與領隊海蘭察合軍,乘勝攻下羅博瓦山,並北攻得斯東寨。一天夜晚,土司之兵乘雪霧迷蒙,夜色籠罩,偷偷登山,襲擊副將軍常祿保駐紮營地,福康安聽到告急槍聲,立即督兵赴援,擊退了土司的進攻,受到乾隆帝嘉許。五月,駐紮在山麓上的土司又借著雨天的掩護,築起兩座碉堡,福康安率八百士卒,夜間冒雨攻打碉堡,入碉中襲殺數人後毀其碉。乾隆嘉許他“壯軍威、破賊膽”的行為,特旨褒獎。

乾隆四十年(1775年)四月,乾隆帝鑒於福康安為西路得力之人,赴宜作戰尤為出力,授為內大臣。五月,福康安克榮噶爾博山,進至第七峰,又賞嘉勇巴圖魯號,以後即以“嘉勇”二字為封爵佳號,重疊使用。福康安逐一克服多種碉壘營寨,到八月中秋夜,清軍分兵自西北攻入勒烏圍(今四川金川縣內)土司營寨,索諾木逃走。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俘獲索諾木及其家人.大小金川遂平,清朝在此建懋功廳。

平定大小金川之後,清廷論功行賞,封福康安為三等嘉勇男。福康安原襲之雲騎尉,由其兄福隆安次子豐紳果爾敏襲。西征軍返京之日,乾隆親往京城南郊行郊勞禮,賜給福康安禦用鞍轡馬一匹,禦紫光閣飲晏,賜給緞十二端,白銀五百兩,並於紫光閣繪像,列前五十名功臣中。於是由戶部右侍郎轉為左侍郎。同年四月,擢為鑲白旗蒙古都統,七月,賞戴雙眼花翎。九月,再調正白旗滿洲都統,十月,賜紫禁城騎馬。

由於福康安在大小金川之役中與士卒艱苦作戰,克敵製勝,初步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得到了重視武功的乾隆帝的賞識,於是一再提拔使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福康安被授予吉林將軍之職,次年調任盛京將軍。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被授為雲貴總督,成為總領一方軍政的封疆大吏。在雲貴期間,福康安主張銅廠立法宜詳,用人尤要應實,提出在雲南多開采銅礦,使銅的產量增加,受到朝廷嘉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八月,福康安又調任四川總督兼署成都將軍。川陝之地向來為清朝視作軍事重地,十分重視其總督及巡撫的人選,一般均以滿洲重臣充任,福康安任為川督後,受命嚴緝“咽匪”。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福康安奏蜀中“匪徒”已戢。八月,福康安即擢為禦前大臣,加太子太保,次年命來京署工部尚書,五月,又授為總管鑾儀衛大臣、閱兵大臣、總管健銳營事務。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福康安再擢而為兵部尚書、總管內務府大臣。福康安因其軍功,受到乾隆的寵信和重用,不斷加官晉職,成為聲名顯赫的朝廷重臣。

甘肅的回族事件繼發於撒拉族民變之後,由田五等人團結固原州、通渭一帶回民,在甘肅通渭北六十裏的石峰堡修築營寨,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月在鹽茶廳小山地方起事,並向西北進軍,但攻靖遠、會寧不下,田五又於作戰中死亡,遂折向東南,與通渭的回民一道攻通渭城。西安副都統明善率軍與回軍交戰,清軍陷入埋伏圈,全軍千餘人均覆沒,明善亦斃命。在緊急形勢之下,清廷急忙重瓤組織兵力,命福康安帶欽差大臣關防,馳驛以赴甘肅鎮壓民變,並授參讚大臣,會同將軍阿桂共同任事,又任命福康安為陝甘總督。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六月,福康安統兵赴隆德,進攻靜寧底店,斬殺數千,攻破石峰堡,生擒張文慶等。福康安因此晉封為嘉勇侯。鑒於甘肅一帶回民習武成風,而從文應試者很少,福康安為朝廷的長治久安考慮,上奏皇帝,提出“教導回民”的善後事務,清朝在循化廳設學校,以資訓迪,得到乾隆帝的讚許,學校之設,在福康安是為了馴化民眾,利於統治,而對邊遠地區的文化教育之事必定會產生實際效用。

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福康安轉為戶部尚書,第二年又轉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福康安受到乾隆帝倚重,並被授予了相當重要的權力。

在甘肅發生回民事件之後,東南的台灣又爆發了林爽文起義,以天地會的教義相號召,形成了強大的勢力。起義者在林爽文領導下,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與清軍展開激戰,連克數縣。清廷命閩浙總督常青為將軍前往台灣府鎮壓民變,兩相接觸,農民軍處於主動地位,聲勢更加浩大,連常青所駐府城也處於包圍之中。

由於常青鎮壓不力,乾隆又在五十二年(1787年)七月改派福康安為將軍,與參讚大臣海蘭察同赴台灣作戰。十一月,福康安一行渡鹿仔港(今台灣彰化西南鹿港),登岸後,由新埤進兵,以主力進攻包圍諸羅縣城的農民軍,雙方交戰至侖仔頂,農民軍從竹圍中出而抵禦,福康安令軍隊原地不動,自領巴圖魯侍衛衝入起義軍中,起義軍不幸戰敗。諸羅一戰,福康安以扭轉戰局、解除城圍。

同年十二月,清軍繼續對起義軍進行圍剿,福康安又統兵由內山搜至打鐵寮諸社,分兵堵截海口及各要隘。終於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於老衙崎俘獲林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