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人,明末滿清降將孔有德,武力89,統帥90,智力74,政治80;
孔有德大約出生於萬曆三十年(1602年),是鐵嶺礦工出身,“長於弓馬,不識字”。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占領遼沈後,孔有德同其兄孔有性投奔明將毛文龍,參與了鎮江大捷,後轉進朝鮮皮島。
他與同鄉耿仲明過從甚密,據說拜耿仲明為義兄,後來人們多以“孔耿”連稱。孔有德“驍勇善鬥,臨陣先登,為諸將冠”,累升至參將。毛文龍收他為養孫,賜名永詩。他對毛文龍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以至於在貴為清朝藩王後依然“每言(毛)大將軍時事,輒於色不自勝”。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戰役以後,後金政權在東北迅速崛起,到崇禎年間(1628—1644年),已基本上控製了東北地區,山東半島已成為明朝防禦後金軍渡海南下的前線。
自天啟年間到崇禎初年,毛文龍部以遼東沿海金州、朝鮮皮島一帶為根據地,屢次襲擊後金的後方,給後金造成了威脅。然而這支部隊軍紀敗壞,不聽明朝政府指揮,冒領軍餉,騷擾地方,引起明政府的憂慮。
崇禎元年(1628年),袁崇煥督師遼東,借機處死毛文龍,其舊部由副將陳繼盛統轄。孔有德認為毛文龍“無罪橫受屠酷”,感到非常寒心,終日悶悶不樂,於是投奔了孫元化,隨孫元化去了登萊。
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極率後金兵攻大淩河城,祖大壽受困城內。十月,孫元化派孔有德從海上支援大淩河,因在三岔河(遼河口)遭颶風而還。隨後兵部又令其從陸路進軍,孫元化率八百騎趕赴前線增援,然登州遼東兵與山東人素不和,沿途閉門罷市,士兵苦不堪言。
閏十一月二十七日,當孔有德抵達吳橋時,因遇大雨風雪,部隊給養不足,士兵在大戶王象春家吃東西不給錢,其子向孔有德控訴,孔有德對違紀士兵施以貫耳遊營之刑,於是士兵大嘩,焚燒王家莊園。翌日,李九成說服孔有德發動吳橋兵變,回軍登州,在耿仲明的內應下破城,自號都元帥,孫元化忠於朝廷不願稱王,孔有德放他逃離登州。
崇禎五年(1632年)正月,孔有德部東進圍登州,登州告急,而在此防守的孫元化仍相信自己能招撫孔有德,疏於防範。孔有德乘機讓部下300餘人詐降,混入登州城,與在城裏的耿仲明等密謀策劃,並趁夜間人們熟睡之時,裏外夾攻,占領了登州城,活捉了孫元化及明守備宋光蘭、分巡道王梅等官員。
總兵張可大堅守水城數日,終因寡不敵眾,水城陷落,張可大殺死妻妾後自盡於太平樓。孫元化不久逃回天津,被明政府處死,餘大成也被罷免。不久以後,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又攻破黃縣,明廷急令謝璉為副都禦使巡撫登萊,擢參政徐從治為山東巡撫,讓徐從治駐守萊州城,以防備孔有德部西進。
崇禎五年(1632年)二月,孔有德部率軍圍攻萊州,徐從治與謝璉拚死抵抗,同時向朝廷求援。但自北京南下的總兵劉同柱,雖抵山東境內,卻遲遲不敢到萊州解圍,大學士周延儒與兵部主事張國臣等又提議招撫,張國臣等也自願到陣前招撫孔有德等人。
明主力部隊的遲疑不前和主撫派的活動,更加助長了孔有德等人的氣焰,他廣招原部下,駐守皮島的明將陳友德等3000人,也加入到叛亂的行列。叛軍更是全力攻打萊州城。對於明朝一些官員的招撫行為,堅守萊州的徐從治、謝璉等人堅決反對。
在徐從治、謝璉和萊州知府朱萬年等的帶領下,守衛萊州的軍民“備芻糧,設守具,據敵數月”。在叛軍的重重包圍之中,盡管城中已到彈盡糧絕的地步,仍拒不開城投降。而明總兵鄧圮、王洪已率川兵萬人自昌邑來援,距萊州僅40裏,卻接到命令駐足不前,指望招撫成功。孔有德見狀,拚命攻城,巡撫徐從治親上城樓,被叛軍炮火擊中,重傷而死。他的死更激發了萊州軍民守城的決心,“萊人感其義,卒堅守不下”。
崇禎五年(1632年)七月,萊州被圍已有4個月之久,但明政府的一些官員卻並不急於解萊州之圍,而是一直采用招撫的手段對待孔有德。由於萊州城防堅固,叛軍一時也難以得手。孔有德見攻萊州不下,就又施展詭計,給總督劉宇烈寫信,表示願受撫歸降,但要麵見謝璉談判。劉宇烈派推官屈宜陽入萊州城,謝璉信以為真,先讓知府朱萬年出南門麵見孔有德,孔有德告訴朱萬年,表示願意投誠。
朱萬年回城將情況告知謝璉,謝璉與朱萬年及翟、劉兩個派來監軍的宦官出城與孔有德見麵,宣讀朝廷讓他投降的詔書。孔有德早有準備,立即讓部下將4人捉住,乘城門大開,急令攻城。朱萬年見勢危急,大喊關閉城門,被孔有德殺死。明軍緊急關閉城門,孔有德破城計謀未能得逞。
謝璉被俘後,明政府招撫不成,遂急令各路援軍向孔有德進攻。孔有德見情勢不妙,撤回登州城,明總兵吳襄率軍克招遠、黃縣,萊州之圍方解。同年九月,明軍將孔有德叛軍圍於登州城中。十月,明軍開始攻城,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明副總兵丁思侯、裨將程仲文、祖邦樓在攻城中戰死,叛軍主要將領李九成也被明軍炮火擊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