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鬱悶的是李存孝居然也攜帶了三名附屬人物,分別是和他一樣同為李克用手下十三太保之一的大太保李嗣源,三太保李存勖和十一太保史敬思。

不過好在這三人植入的位置在北麵多爾袞手下和曹操對峙中,沒有和李存孝一統虐待扶蘇。

李嗣源是沙陀族沒有姓氏的部民,名叫邈佶烈,善於騎射,為人沉厚寡言,行事恭謹。他十三歲便在沙陀族首領李國昌軍中效力,後被其子李克用收為養子,賜予姓名。

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被宣武節度使朱溫圍困在汴州(治今河南開封)上源驛,親隨將領戰死無數,史稱上源驛事件。李嗣源時年十七,拚死翼護李克用,在亂兵流矢之中將其救出,因而備受重用,得以統領親兵。後來,李嗣源被任命為李存信的副將,與其協同作戰,所向克捷,屢獲大勝。

乾寧三年(896年),朱溫與朱瑄、朱瑾兄弟爭奪山東地區,派軍攻打兗州、鄆州(治今山東東平)。朱氏兄弟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命李存信率三萬兵馬前去救援。李存信屯兵莘縣,命李嗣源率三百騎兵馳援兗州。李嗣源在任城(治今山東濟寧)大敗梁軍,解除兗州之圍。不久,魏博節度使羅弘信偷襲莘縣,擊敗李存信。李嗣源親自殿後,掩護李存信撤退。李克用為嘉獎李嗣源,將其麾下五百騎兵命名為橫衝都。從此,兩河地區皆稱李嗣源為李橫衝。

光化元年(898年),李嗣昭出兵青山口,欲攻打邢州(治今河北邢台)、洺州(治今河北永年),結果被梁將葛從周擊敗。李嗣源率部趕至,在高處擺開陣勢,大叫道:“我隻殺葛從周,其餘士卒都不要妄動。”他縱馬馳入梁軍陣中,出入奮擊。李嗣昭隨後進擊,終於反敗為勝,擊退梁軍。此戰,李嗣源身中四箭,名動天下。

天複元年(901年),梁將氏叔琮率五萬大軍圍攻太原,占領河東所屬多處州縣。李克用困守太原城內。當時大雨連綿,城牆多有頹壞,太原危在旦夕。李嗣源與李嗣昭分兵四出,不時突攻梁軍營壘。梁軍屢攻不破太原,加上糧草不足,最終隻得撤退。李嗣源又率軍追擊,陸續收複失陷州縣。

天複二年(902年),氏叔琮在蒲縣擊敗李嗣昭、周德威,率軍追至晉祠,再次圍攻太原。李克用親自上城指揮防禦,後見形勢危急,打算棄城逃往雲州(治今山西大同)。他召集諸將謀議,卻遭到李嗣源等人的堅決反對,隻得作罷。不久,晉軍潰兵逐漸返回太原。李嗣源親率敢死之士,日夜出城突襲梁軍,擒獲梁軍驍將遊昆侖。梁軍疲於應對,隻得燒營退走。

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病逝,世子李存勖襲任河東節度使、晉王。同年五月,李存勖親自援救潞州(治今山西長治),命李嗣源與周德威分兵兩路,攻打梁軍所築夾城。李嗣源指揮士卒砍掉梁軍布置的鹿角陣,並以柴草填平溝塹,從東北角攻入夾城。周德威隨後也攻破夾城西北角。李存勖趁機發動總攻,終於擊破梁軍,取得夾城大捷,徹底解除潞州之圍。此戰,李嗣源率先攻入夾城,功居第一。

天祐八年(911年),李嗣源隨李存勖參加柏鄉之戰。李存勖見梁軍軍容強盛,擔心晉軍怯戰,便有意激李嗣源出戰以鼓舞士氣。他向李嗣源賜酒,道:“你看到梁軍的白馬都、赤馬都了嗎?真令人膽戰心驚。”李嗣源大笑,認為梁軍虛有其表。他飲掉杯中酒,而後挺身上馬,率部直衝梁軍白馬都,生擒兩員騎校。晉軍士氣大振,皆奮勇向前,由辰時一直打到未時,終於擊潰梁軍,取得柏鄉大捷。此戰,李嗣源在梁軍陣中往來衝殺,斬獲頗多,因功升任代州刺史。

天祐十年(913年),周德威征討燕王劉守光,命李嗣源分兵攻取山後八軍(在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軍都山迤北地區)。李嗣源在廣邊軍(治今河北赤城南)與燕將元行欽交戰,雖七次射中元行欽,但最後也被元行欽射中大腿。元行欽最終不支請降,被李嗣源收為養子,後被李存勖索要至麾下。

天祐十三年(916年),李存勖與梁將劉鄩在故元城(在今河北魏縣東)交戰。李嗣源率三千騎兵鼓噪奮擊,與李存勖內外夾攻,大敗梁軍。他隨後又攻占後梁所屬的磁州(治今河北磁縣)、洺州、相州(治今河南安陽)等地,被改任為相州刺史。九月,滄州守將毛璋投降晉軍。李嗣源奉命到滄州安撫毛璋,不久又被任命為安國軍節度使,出鎮邢州。

天祐十四年(917年),契丹圍攻幽州(治今北京),守將周德威遣使告急。李嗣源力主救援,並請率五千突騎為前鋒。李存勖便讓他與符存審、閻寶會師於易州(治今河北易縣),一同援救幽州。李嗣源分析敵我形勢,采取“潛行溪澗,襲其不備”的戰術,率軍翻越大房嶺(在今北京周口店西),沿山澗東進。

他與養子李從珂拚死血戰,擊退契丹軍的多次堵截,進抵幽州城外六十裏處。當時,契丹騎軍突然殺至。李嗣源縱馬衝入敵陣,舞槌奮擊,所向披靡,生擒契丹隊帥。晉軍隨後進擊,終於大敗契丹,解除幽州之圍。九月,李嗣源班師,進拜檢校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