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賢(公元948~982年),遼世宗耶律阮次子,中國遼朝的第五代皇帝。969年,遼穆宗被侍從殺死,耶律賢被推舉為帝,在位14年,廟號景宗。

他即位後,建立嫡長繼承製度,這是契丹社會封建化的標誌。尊號天讚皇帝,改元為保寧。他在位時複回登聞鼓院,令百姓有申冤之地,又寬減刑法,對百姓加以安撫。又重用漢官,革除弊製,遼國出現中興,但收效有限。982年逝世,時年35歲,葬於遼寧北鎮的乾陵。

漢族官員被遼大量重用主要開始於景宗時期,景宗即位後,先將擁立他即帝位的漢族官員高勳封為南樞密院使,又加封為秦王。

原來漢官韓知古的兒子韓匡嗣被任命為上京留守,後來改任南京留守,加封燕王。這說明遼已經把漢官納入了政權的中樞機構,因為南京留守一職原來一直由契丹宗族擔任,屬於要職。韓匡嗣的就任說明漢官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

由於對漢官的重用,極大地促進了政權機構的進步和工作效率,也促進了契丹的封建化。從此,遼進入了中興時期,開始向聖宗的全盛期邁進。這就如同唐高祖為“貞觀之治”奠基,雍正皇帝為乾隆時期的興盛奠基一樣。

為了徹底改變穆宗時期的混亂局麵,景宗對吏治進行了改革。他向漢官室昉詢問治國之道,研究古今各朝代的經驗教訓,然後運用到改革實踐中去。在實施過程中,景宗賞罰分明,大膽地用人,即“任人不疑”。這使得百官克盡職守,絲毫不敢懈怠。穆宗時期的許多弊端很快被清除掉。這樣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政治開始顯現出一派清明氣象,國力也隨之而上升,這是和北宋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

景宗的納諫曆史也有記載,在景宗在位晚期,郭襲向他上書,勸諫減少遊獵次數,說穆宗時因為貪戀遊獵,荒廢了政事,結果鬧得上下怨氣衝天。經過十年征伐,但政局仍然沒有完全穩定。國家雖然連年豐收,但經濟還沒有全麵恢複,這正是勵精圖治的好時候,但聽說陛下也迷戀遊獵,這應該收斂自製,防止穆宗時的悲劇重演。況且南方還有北宋的威脅,如果他們聽說陛下迷戀遊獵,恐怕又要趁機北進了。希望陛下能及時收斂,以國家社稷為重,謀求國運昌盛,官民安寧。

景宗看了後雖然沒有完全采納,但對郭襲很是讚賞。因為這時北宋已經發動了收複燕雲之戰,景宗正在全力迎戰,他隻是收斂了遊獵活動,但一心一意地進行政治建設隻能等到以後去做了。

遼景宗治理遼國的過程也是他學習漢族文化,總結漢族治國經驗兵運用於實際的過程。原來遼太宗就很重視農業的發展,不但支持漢族人在漢族地區發展農業,在草原地區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遼景宗也讓人開墾土地,發展生產。為保護農業生產,防止沒有重農習慣的契丹族人有意無意的破壞,遼景宗下令禁止隨從們隨意踐踏莊稼,行軍時也命令部隊繞開農田。

農業的發達對遼國多種經濟的發展起了較大的促進作用,也增強了遼的國力。發展農業的同時,遼景宗也繼續阿保機的做法,盡量征召人才,尤其是漢族人。得到十六州後,曾經選拔了一批漢族的知識分子治理各州的事務,其中有不少能幹的良才。遼景宗又仿效漢族皇帝的做法,讓下屬舉薦有才德的人任官。後來又下詔書招聘賢才,如果考核時確實很突出的,就馬上可以擔任很高的職務。對於漢族的一些禮儀他也盡量吸收,例如他廢除了婚姻製度中姊死妹續的舊契丹民俗。下令做漢官的契丹人隨漢族禮俗,可以和漢族人自由通婚,從而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和進一步的融合,也從根本上密切了契丹與漢族的關係。

盡管如此,契丹人的習慣也不能從根本上得以改變,特別是遼軍在南下中原作戰的時候,由於遼朝軍隊沒有後勤供應,糧草要靠自己就地解決,所以,遼兵到一個地方就必然要騷擾百姓,搶奪糧草,這使遼軍遭到漢族人的強烈反抗。民心丟失了,遼在中原的統治也就很難再繼續下去,直到臨死,遼太宗才醒悟過來,但為時已完,其實就算他早一點知道,並采取措施,也無法在較短的時機內改變長期的民族習慣。契丹作為一個落後的遊牧民族統治漢族地區,就必須漢化,遼景宗死前大概認識到了這一點,但他已經沒有機會把他總結的經驗教訓在實踐中貫徹實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