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初到龍虎山(1 / 2)

清澈美麗的瀘溪河,雄偉壯觀的龍虎山相依相隨,相映成趣。河上竹排漂蕩,山間遊人晃動,儼然一幅圖畫。由於離得近、風景美,龍虎山成為我和文友們經常光顧的地方,每一次都有新的發現、新的感受。

在中國比較知名的旅遊景點中,龍虎山是離我家最近的,也是我和朋友光顧次數最多的。平生第一次出門看風景,去的就是龍虎山。當時,龍虎山尚未開發,我們看到的幾乎是原生態的景觀。就是這些近在咫尺卻風光無限的奇峰秀水讓我萌發了對旅遊的濃厚興趣。

那是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天,我和我的同事騎自行車到仙水岩、龍虎山、上清宮一帶做了一次巡遊。當時,我還在家鄉王橋鄉一所名叫“樓下小學”的村級學校裏當民辦教師,學校離鄰縣餘江縣城也就十來裏路。當聽說離學校不遠的魚塘鄉有一條瀘溪河,河邊有一個叫仙水岩的地方風景很美時,我和同事決定去那裏看看。去之前,同事根據他們村裏曾經在那條河裏放過木排的人的描述精心地繪了一張簡易的路線圖。發源於資溪武夷山的瀘溪河,流經貴溪市魚塘鄉仙水岩一帶時,兩岸石山聳立、懸崖峭壁、姿態各異、惟妙惟肖,高聳的石岩中藏有棺木,棺木曆經數千年不腐。站在河邊舉頭仰望,洞中棺木依稀可辨。沿仙水岩逆水而上,大約一兩公裏處有相依相隨的兩座山,看上去像龍似虎,它們便是真正意義上的龍山、虎山,合而為一,得名龍虎山。

那天一大早,我們一行七人便從學校騎著自行車出發了。我們從近道經過餘江縣馬荃前往貴溪的魚塘,大約一個小時就進入了景區。首先看到的是寬闊的瀘溪河畔傲然屹立的一座石柱。它麵向東方、高過百米,一柱直起、勢如刀削。隔河仰望,的確像一柱擎天,充滿男子特有的陽剛之氣。

從未出門看風景的我們頓覺驚詫而被折服。帶著新奇與興奮,我們前行來到仙水岩一帶,依舊是在河的對岸,隻見臨河生出一座巨型的石山,石山到了腰部漸漸分成了兩瓣,一瓣像一位低眉落目、滿含羞怯的女尼,一瓣像一位英俊內斂、憨厚多情的男僧。女尼趴在男僧的肩上,兩人急匆匆地來到河邊正準備涉水過河……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仙水岩一景——“和尚背尼姑”。大家看了都覺得有點相像。由於隔著河,又無攀登階梯,我們隻能隔河遠眺,屏息凝視……

聽同事繪聲繪色地說完和尚背尼姑的故事後,我們騎車往龍山、虎山一帶進發。我們來到一個名叫蔡家村的村子,向一位正在田間勞作的村民打聽龍虎山的位置。村民用手往河邊一指並告訴我們龍山、虎山就在河的對麵。不過,要接近河堤才能隔河相望。這一帶雜草叢生、灌木茂密,恐怕進不了河堤。

在村民的指點下,我們穿過一塊荒漠地、劈開一片蒺藜和荊棘之後總算接近了河岸。站在河堤上,透過河堤上那茂密的灌木縫隙,隻見河水急流,河心不時有打魚的漁人和放排的漢子經過。瀘溪河的上遊是撫州的資溪縣,資溪與福建的武夷山接壤,境內大多是原始森林,盛產杉木、竹子。春夏兩季,山民常在這條河上放排,將杉木、木炭或香菇等山裏幹貨運到鷹潭、餘江、東鄉、黃金埠等地出售。放排人光著膀子、手持竹篙站在木排上,熟練地操縱著一隻或是一串木排,在寬闊的瀘溪河上靜靜地漂流著。瘦瘦的竹排、站在竹排上的壯實的放排漢子、放排漢子的吆喝聲、竹排經過險灘時放排漢子吼出的號子一起飄蕩在河麵上。

河對岸幾乎都是光禿禿、黑黝黝的石山。有的像一道巨型屏障,有的像一個碩大的鍾鼓,有的像一隻調皮的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