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鄉間聽雨(1 / 1)

我常常覺得城裏的雨似乎隻下在天空、下在窗台、下在雙休日的間隙;而鄉間的雨卻總是溫馨而悄無聲息地落在夜裏、飄進夢裏、彌漫在記憶裏……

南方,下雨的時候特別多,倚門或是憑窗聽雨是一件溫馨、詩意的事。

我常常覺得城裏的雨似乎隻下在天空、下在窗台、下在雙休日的間隙;而鄉間的雨卻總是溫馨而悄無聲息地落在夜裏、飄進夢裏、彌漫在記憶裏……

進入雨季,城裏也常有大雨降臨。但是,下了許多次,總也沒有刻意地去關注、去體味。因為忙於生計,人總在吆喝聲、喇叭聲和挨挨擠擠的人群裏穿梭,在近乎“一線天”的小巷、在不斷迂回的樓道上氣喘籲籲地爬行。隻有在大風刮走店鋪前的招牌、暴雨砸響窗戶上的玻璃、豆大的雨點橫掃在陽台玻璃鋼的雨篷上並叮咚作響的時候,才仿佛讓人覺察下雨了。雨完全停了,人們才推開窗戶,或是走上窄窄的陽台,看天空中殘存的一絲灰暗。

這常常讓我想起從前一家人在鄉下的日子。那時候,生活雖然艱辛和苦澀,但山的濃綠、水的澄淨,都令人陶醉、心曠神怡。入夜,似乎從牆角或床底傳出的蟲吟就像催眠的旋律,那境界是許多身居都市的人無法感知的。

一場驟雨來了,可以看見山尖湧來烏雲,天漸漸地黑下來、風呼呼地刮過之後,烏雲被隨之而來的耀眼的白色替代。轉瞬之間,那雨就要下了。村裏的女人從莊稼地裏氣喘籲籲地跑回家收衣物、安頓孩子,幫不在家的鄰舍收拾晾在外麵的東西……男人赤著腳,手抓著鬥笠,從雨裏鑽進屋裏。早已衣衫淋淋的男人說:“這場雨真大啊!柳樹吹歪了,屋上的瓦片震得沙沙作響。我的媽啊,閃電和雷聲把我嚇傻了。”女人聽了就憨憨地笑,然後急急忙忙地從衣櫃裏找出男人要換的衣服……

春上,細雨蒙蒙時,仿佛聽不到下雨的聲息,唯有屋簷下許久才凝集的水滴有節奏地跌落。農閑時節,待在家中,看鄰家屋上一行行鐵青色的瓦片,注視長滿青苔的屋簷,平心靜氣地等待雨滴形成,最後看著它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下墜,那情景別有一番情趣。

這時候,在莊稼地裏,農夫光著膀子幹活,不知什麼時候衣衫濕了。入夜,靜聽那一兩滴水滴恰好落在有水的器皿裏發出的“咕咚咕咚”的韻律,伴隨著屋前溝渠裏緩緩流淌的水韻,讓人頓覺全身輕鬆,縱使勞作了一天也可飄然入夢。

持續下雨的日子,是鄉村最熱鬧和溫馨的時刻。村民相互串門,湊在一塊聊天,天南地北、道聽途說、家長裏短,或逗趣、或挖苦、或戲弄,都隻為了嘴開心、心舒坦、情融洽。說的、聽的都很盡興投入,甚至在被戲弄時還有人動粗。情境算不上高雅,甚至有些粗俗,但氛圍總是那樣和諧。從前,村民大多在家時,大家還常常幾家合夥出糯米打糯米糊吃。這是贛東最流行的一種民間美食,是大凡新居上梁或是娶親嫁女時必須給客人享用的。我們住著的村子不大,就四十來戶,若有幾夥人同時搞這項活動就差不多熱鬧了半個村子。

吃過沾著芝麻和白糖、又軟又柔、大如拳頭的圓圓的糯米團之後才發現,池塘裏的水又滿了,門前的山嶺被雨水衝刷得幹幹淨淨。遠遠看去,山嶺仿佛離我們更近。空氣是那樣清新,隨風飄散的新葉、花草及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再出門,道路泥濘,每走一步都留下一個腳印。村裏的孩童不怕髒,光著腳丫三三兩兩在水裏、泥裏折騰,大人見了少不了打他們屁股。

鄉村聽雨,其實就是在傳承一種土色的文化:聆聽鄉音俚語,親近真誠與淳樸,感染熱情和率直。鄉村的雨聲,其實就是汩汩流淌的溪水,就是隱隱入夢的細雨落在瓦上、滴入盆中的悠揚韻律,就是在一片紅花草中頭戴鬥笠、身披蓑衣、手持哨鞭趕著牯牛犁田的老農的吆喝聲,就是桃花林中為豐收聲聲吟唱的蛙鳴……

臨窗凝望,聽到雨的故鄉仿佛就在彌漫著霧靄的遠山背後。吹過故鄉的濕濕的風迎麵撲在我的臉上,讓我多了一份對故鄉的愛戀。

在一個崇高的目的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會獲得成功。

——愛因斯坦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