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
假如一個人終生也沒有找到他活著的意義,那不是很悲哀嗎?
我們此生不一定要成大名,立大功。可是,我們一定要明白自己的夢想;並把它具體起來,使它成為可能,然後去追求它,去實現它。追尋一個夢想是一種絕大的幸福和快樂。你也曾體會過這種幸福和快樂嗎?
有人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從前進的行列中敗退下來,是因為他失去了自己的意誌。
我們時常會看到,有些人好像不在自己意誌指揮之下過活,而是在別人給他劃定的範圍之內兜圈子。他們所奉為圭臬,所賴以決定自己動向的,是“別人認為怎樣怎樣”;“我如不這樣做,別人會怎樣說”,或“假如我這樣做,別人會怎樣批評”。不幸的是,別人的批評又是那麼不一致;張三認為應該向東,李四認為應該向西,趙五認為應該向南,王六認為應該向北。你如選擇其一,其他三人總會指責你。
於是,時常顧慮到“別人怎樣說”的人,他就隻好一年到頭在不知究竟怎樣才好的為難緊張之中團團轉,總也走不出一條路來。
這種人,即使僥幸由於他天生的善於應付,而能做到“不受批評”的地步,他最大的成就也不過是個鄉願之類的人物。別人所給他的最大的敬意,也不過是說他一句圓滑周到而已。而在他自己本身來說,因為他終生被驅策在“別人”的意見之下,一定感到頭暈眼花,疲於奔命,把精力全部消耗在應付環境、討好別人上,以致沒有餘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當然,我並不是說,一個人應該獨斷獨行,不顧是非黑白。而是說,我們在聽取別人的意見之後,一定要經過自己的認定和理解。我們應該自己有定見,用足夠的理智去認清事實;在決定方向之後,就不再受別人意見的左右。
古人說“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也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沒有辦法使所有的人都同意我們,沒有辦法聽從每一個人的意見。所以,我們盡可不必顧慮到“別人怎樣說”或“怎樣想”,而隻要顧慮到自己的理智怎樣說,自己的良心怎樣想。也就是說,“我隻對自己負責”。
一個人的所做所為,隻要自己問心無愧,即使瓜田李下之嫌也可以不避。也隻有如此,才可以避免瞻前顧後,左右為難的苦惱,才可以使自己的夢想實現。
胡適博士曾鼓勵青年人做“夢”。因為“夢”代表一種想象力,一點抱負,一些願望,以及一些對現實的不滿。正如一位西哲所說:“如果你有膽量堂皇高貴的做夢,這夢會成為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