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1 / 2)

“民生則國生,民利則國利,民強則國強。民之於國,猶星點之於天漢,若涓流之於江海。無點之明,星漢何威?無涓之彙,江海何怒?故雲:蓄民利則蓄國利,國蓄利則天下安。

“農者,國之根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依時而事,此事農之遵也。拓荒、置沃、植種、收拾,循律而為,此務農之法也。精種、育肥、選畜、工器,擇優而行,此興農之途也。宣教、獎懲、稅例、法治,上行下效,此維農之策也。天下方興,行業、臣民無不仰賴農之供給。然雪至而農息,農息則耗儲,蓄利之事,誆為虛談也。

“故臣年上奏我聖人明君:木無本則無以立,而惟本則無以盛。木之盛也,本固其基而養其生,幹得其利而樹其型,支延其末而出其骨,葉彰其雄而哺其本。生生不息,莫若如此。天下之生機亦如一木之生長,須循環互利,唯互利則無損,無損則無怠,無怠則萬業可興。臣以農事部長之觀察,進蓄利策三,恭請陛下禦覽。

“其策一也,農閑利農之策。可配合諸部及各郡縣仿鹹陽之模式,興辦產業,農閑之時收農人為工,以工授利;農忙之時亦可以產業之盈利助力農事,以為反哺之效。期間稅收、利潤,朝廷亦可酌情調控。

“其策二也,大興農事之策。可出農人專門福利令,配合稅製改革,以提高農人之地位與務農之利頭,引無業之人定居而務農;並鼓勵其他行業助力農桑,並以貢獻予以獎勵。如此可緩朝中扶農之壓力,亦可使行業反哺農事。

“其策三也,郡縣、藩邦之互通有無之策。民富則需盛,需盛則利大。郡縣互通有無,則民需足而郡縣富,郡縣富則民需更盛,以此而為之,則天下之事,猶如活絡之筋骨,旺盛之氣脈,生生不息也。且我大秦,物阜民豐,奇珍異寶,層出不窮。藩邦之外,物匱資乏,實乃以此牟利之大好時機。內活血脈,外納暴利,則民利國利,具可盛也!”

不得不說,王年寫的,真……直白。尤其是後邊兒,“暴利”一出,胡海更加確認了自己就是個土匪頭子的念頭。

但是胡海不得不說,王年的視野,放得真要寬了許多。雖比不起後世各種經濟學理論講得那麼科學、嚴謹,但是比起現在絕大多數的保守觀點,王年寫的這些東西,真有點兒清新脫俗,簡直就是一股泥石流。

胡海隨即把王年的蓄利策印發下去,朝中官員人手一份,好好研究琢磨,年前將臨時加開朝會以征詢群臣意見。

說起印發,前不久胡海講的雕版印刷還沒弄出來,不過不知道匠人營那些大能人怎麼弄的,把蠟紙油印的雛形給弄了出來。

於是現在暫時用的是蠟紙油印的法子。不過畢竟是小規模印刷,用雕版反而不方便,這麼一看,蠟紙油印明顯好許多。

雖然胡海並不想說他看不懂這些小篆。

胡海雖然把楷書帶了過來,但是尚未定為官方指定字體,故而現在的公文還是小篆。這裏的“公文”指的是正式的、需要公開的文書,之於遞給皇帝等不需要公開的,還是會放放水的。

王年的蓄利策,就是用楷書寫的。胡海見他們已經研究出了不少字的楷體,琢磨著是不是該找個契機把官方字體給換了?

蓄利策一經刊印,隨即引發了朝野的轟動。也不知道是誰有意的還是不小心,這篇蓄利策在印發給朝臣之後,竟然流傳到了民間,不少文人隱士都對這篇蓄利策起了濃厚的興趣,以至於一時間,王年其人,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不過大名人王年最近很鬱悶。因為蓄利策的原因,他可是被顧問館裏的一些老臣給罵的不行。顧問們認為,他宣揚讓農人務工、經商,這是動搖國本,甚至認為他這麼做根本就是狼子野心、其心可誅。朝堂上與顧問館的風向則截然相反,不少人能冷靜地分析蓄利策的好處在哪兒,也有許多人看出蓄利策背後實際上也是在固農、重農,故而許多人對王年還是很支持的。

於是蕭何跟曹參都忙得不可開交。

蕭何忙,是因為顧問館那邊兒彈劾王年的奏折是一個接著一個地遞進紀檢院。曹參忙,是底下不少官員受到了王年的啟發,對蓄利策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論述、完善與拓展。加上臨近年關的熱烈氣氛,一時間,鹹陽城內好不熱鬧。

子創溜達了一天回到府中,便撞見自己親爹往外走。

“父親。”子創恭恭敬敬地行禮。

“嗯,趕緊回去吧,府裏剛采買了米糖,挺好吃的。可不要多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