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分活出意義來(4)(1 / 3)

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是我在一家賣甜甜圈的商店前麵見到一塊招牌,上麵寫著:“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的差別十分微妙:樂觀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觀者看到的則是甜甜圈中間的小小空洞。”這個短短的幽默句子,透露了快樂的本質。事實上,人們眼睛見到的往往並非事物的全貌,隻看見自己想尋求的東西。樂觀者和悲觀者各自尋求的東西不同,因而對同樣的事物就采取了兩種不同的態度。

有一天,我站在一間珠寶店的櫃台前,把一個裝著幾本書的包裹放在旁邊。當一個衣著講究、儀表堂堂的男子進來,開始在櫃台前看珠寶時,我禮貌地將我的包裹移開,但這個人卻憤怒地看著我,他說,他是個正直的人,絕對無意偷我的包裹。他覺得受到了侮辱,重重地將門關上,走出了珠寶店。我感到十分驚訝,這樣一個無心的動作,竟會引起他如此的憤怒。後來,我領悟到這個人和我仿佛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但事實上世界是一樣的,所差別的是我和他對事物的看法相反而已。

幾天後的一天早晨,我一醒來便心情不佳,想到這一天又要在單調的例行工作中度過時,便覺得這個世界是多麼枯燥、乏味。當我擠在密密麻麻的車陣中,緩慢地向市中心前進時,我滿腔怨氣地想:“為什麼有那麼多笨蛋也能拿到駕駛執照?他們開車不是太快就是太慢,根本沒有資格在高峰時間開車,這些人的駕駛執照都該被吊銷。後來,我和一輛大型卡車同時到達一個交叉路口,我心想:“這家夥開的是大車,他一定會直衝過去的。”但就在這時,卡車司機將頭伸出車窗外,向我招招手給我一個開朗、愉快的微笑。當我將車子駛離叉路口時,我的憤怒突然完全消失,心情豁然開朗起來。

這位卡車司機的行為,使我仿佛置身於另一個世界,但事實上,這個世界依舊,所不同的隻是我們的心境。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類似的小插曲,這些小插曲正是我們追求快樂的最佳方法。要活得快樂,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態度。我想,這就是快樂的真諦吧!

隻為今天

戴爾·卡耐基

我隻為今天而快樂。而快樂發於內心,還不是一件外在的事情。這樣便可假定亞伯拉罕·林肯所說的“多數人的快樂大致依他們的決心而定”是正確的。

我隻為今天而快樂,因而,使自己適應現狀,卻不是設法使一切適合自己的欲望。我順其自然地接受自己的家庭、事業與運道,並使自己適應它們,而不是使它們適應我。

我隻為今天而快樂,因而我照顧自己的身體。我要鍛煉它、愛護它、滋養它,不濫用它,也不漠視它,使它成為一部完美的機器,以供我差譴。

我隻為今天而設法強固自己的思想。我要學習有用的東西,我不要精神怠惰,我要讀些需要努力、思想和專心的東西。

我隻為今天而舉止適度。我要盡可能儀態優雅,衣著適宜,低聲說話,舉動有禮,勤於稱讚,卻不批評,任何事情不吹毛求疵,也不企圖管製或改進任何人。

我隻為今天而活,為今天而努力,並不想一次解決自己整個生命的問題。我一天能持續工作十二小時,但若一生都得這樣,我就會被嚇得不戰而退。

我隻為今天而訂下一個計劃。我要寫下今天自己每小時期望做什麼。我也許不能確實依它而行,但我總是有個計劃。在我的人生中,我盡量不讓忙與猶豫這兩個害人精幹擾我。

我隻為今天而給自己安排獨處的半小時,並且輕輕鬆鬆地度過。在這半小時裏,有時我會想想上帝,多少使自己對自己的生命有正確的估量。

我隻為今天而無所畏懼。我不害怕去快樂,去享受美麗的事物,去愛,並相信我所愛的人們也同樣愛我。

生命不能虛度

奧裏森·馬登

“米開朗基羅真是個非同凡響的人物。”一位法國作家這樣評論道,“他雖已年逾60,已不那麼強悍,但看他在大理石上飛快地揮舞著雕刻刀,依然顯得那麼遒勁有力。他一刻鍾完成的工作量,3個壯小夥一個小時也完成不了。他真讓人佩服,碎石在他雕刻刀下飛濺,那氣勢、那勁頭會讓人以為在他一擊之下整塊石頭都有可能粉碎。懂得雕刻的人都知道多雕刻掉哪怕是一根頭發厚度的石片,都可能使整個雕刻工作前功盡棄,所以許多人都很擔心米開朗基羅那雄勁有力的一揮、一戳,畢竟掉下的石頭不會再重新補上。”

而米開朗基羅則對另一位非凡人物——拉斐爾讚歎不已:“他才是最值得人類歌頌的,因為他的靈魂最美麗,他以他的勤奮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最燦爛的輝煌。”許多人都驚歎拉斐爾何以能夠創造出如此完美的作品,拉斐爾對此的回答是:“從小時候起,我就養成了對任何事物都重視的習慣。”可惜的是,這位藝術家英年早逝,38歲就離開了這個世界。羅馬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連羅馬教皇利奧十世也為拉斐爾的離世悲傷哭泣。拉斐爾給後人留下了287幅繪畫作品,500多張素描。其中有些作品藝術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在那些整天懶散無事、不思進取的年輕人看來這是多麼不可思議而教訓深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