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三分之一
鄧拓
一個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義,這有什麼標準可以衡量嗎?提出一個絕對的標準當然很困難;但是,大體上看一個人對待生命的態度是否嚴肅認真,看他對待勞動、工作等等的態度如何,也就不難對這個人的存在意義作出適當的估計了。
古來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命,當他活著一天,總要盡量多勞動、多工作、多學習,不肯虛度年華,不讓時間白白浪費掉。我國曆史的勞動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等都莫不如此。
班固寫的《漢書》《食貨誌》上有下麵的記載:“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這幾句讀起來很奇怪,怎麼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顏師古做了注解,他說:“一月之中,又得夜半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
這就很清楚了。原來我國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國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學地、合理地計算勞動日;而且我們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對於日班和夜班的計算方法。
一個月本來隻有三十天,古人把每個夜晚的時間算做半日,就多了十五天。從這個意義上說來,夜晚的時間實際上不就等於生命的三分之一嗎?
對於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但曆代的勞動人民如此重視,而且有許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視。班固在《漢書》《刑法誌》裏還寫道:
“秦始皇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
有的人一聽說秦始皇就不喜歡他,其實秦始皇畢竟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偉大人物,班固對他也還有一些公平的評價。這裏寫的是秦始皇在夜間看書學習的情形。
據劉向的《說苑》所載,春秋戰國時有許多國君都很注意學習。如: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在這裏,師曠勸七十歲的晉平公點燈夜讀,拚命搶時間,爭取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至於繼續浪費,這種精神多麼可貴啊!
《北史》《呂思禮傳》記述這個北周大政治家生平勤學的情形是:
“雖務兼軍國,而手不釋卷。晝理政事,夜即讀書,令蒼頭執燭,燭燼夜有數升。”
光是燭灰一夜就有幾升之多,可見他夜讀何等勤奮了。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為什麼古人對於夜晚的時間都這樣重視,不肯輕輕放過呢?我認為這就是他們對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嚴肅認真態度,這正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
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時間,向讀者同誌們做這樣的談話,目的也不過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這三分之一的生命,使大家在整天的勞動、工作以後,以輕鬆的心情,領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識而已。
我以時間為馬
王任叔
我仿佛睡在黃土裏,不知道經曆過多少年月,百年,千年,也許有億萬年了,然而我不知道我是否存在。沒有哀愁,不用喘息,更無悅樂,靜與情是我的存在。由情入靜,由靜化無,我又不知道我的存在之何所存在。
然而我確實聞到了黴的氣息,腐爛的氣息,從我的身邊發出,掠著我的鼻眼過去,忽然又攢入我的心裏!我沒有感覺。我沒有權利詛咒,詛咒這黴與腐爛!我本與黴與腐爛同存在:
嗚呼,時間於我何有,我其將終化為黃土!
有誰在竊竊私語了。那聲音不同凡響,如飆風,如急雨,又如冷山的猿回戀著人心的美味而長嗥。我欲豎起我的汗毛,作勇敢的反抗!然而我隻有黴的氣息,腐爛的氣息,我把這濃重地散布在我的周圍。時間於我何有,我終將與黃土同腐。
是寶藏。狡詐者正計劃開掘。人世固有黃金的夢。困窮者則寄行動於這夢的邊緣。他們徘徊。他們攻取。一個轟然的震響,起在我的四周。我回顧。我不見什麼。我的眼膜上蒙著朦朧的霧。依然是黴的氣息,腐爛的氣息。
然而,盜墓者的陰謀,卻使我終於見到一抹青天。有白雲飛揚;有金霞閃光。淨潔,新鮮。在黴的氣息與腐爛的氣息中間,我聞到一種什麼氣息。該是什麼的氣息呢?我不知道。然而它引誘我:如同孩子時聞到娘的奶頭的香,如同青年時聞到異性者皮肉的香。啊!我不能再忍耐了!
我需要掙紮!
有小草的微語。有風沙的走動。有樹葉的密吻——我突然聽到一個聲音:“靜中讓時光流去,你將老衰以至死亡。動中抓住每一秒的時間,你將新生而茁壯!”
然而我依然散發著黴的氣息,腐爛的氣息……我將與這氣終古嗎?我再也不能忍耐了。
開始是神經的抽搐。接著,在我的皮膚上仿佛有小蚤跳過——一跳一跳的彈動。我終於感到煎躁。全身的毛孔管在發射冷氣,箭似的發出去。筋肉浮動了!我重新聽到心的跳躍!我再不能迷迷蒙蒙老躺在黃土裏。我需要掙紮!
千百萬年的時日,於我無所珍惜!眼前的一秒一分,我覺得有千百萬年的留戀!抓住這時間,我要起來啊!
我終於奔騰在浩瀚無際的大漠之上。靈感指示我以彼岸的花香、鳥語、麥浪、熏風,緋色的和平的夢,鐮刀與鐵錐的鏗鏘之聲。……然而我必須奔完這浩瀚無際的大漠——我要開始我艱苦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