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一生,最喜自作勞動之事。餘於民國十三年曾到普院山,其時師年六十四歲。餘見師一人獨居,事事躬身操作,別無侍者等為之幫助。直到去年——師年八十歲,每日仍自己掃地,拭幾,擦油燈,洗衣服。
師即如此習勞,為常人作模範,故見人有懶惰懈怠者多誡勸之。
(乙)惜福
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
民國十三年,餘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
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雲:“初至普陀時,晨食有鹹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餘年矣。”
食畢,以舌舐碗,至極淨為止。複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其餘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輕棄殘餘之飯粒也。
至午食時,飯一碗,大眾菜一碗。師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蕩以漱口,與晨食無異。
師自行如是,而勸人亦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後碗內剩飯粒者,必大嗬曰:“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餘屢聞及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師亦嗬誡之。
以上且舉飯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
(丙)注重因果
大師一生,最注重因果。嚐語人曰:“因果之法——為救國救民之急務。必令人人皆知:現在有如此因,將來即有如此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須於此入手。”
大師無論見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丁)專心念佛
大師雖精通種種佛法,而自行勸人,則專依念佛法門。
師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學歐美者,而師決不與彼等高談佛法之哲理,惟一一勸其專心念佛。
彼弟子輩聞師言者,亦皆一一信受奉行,決不敢輕視念佛法門而妄生疑議——此蓋大師盛德感化有以致之也。
以上所述,因時間短促,未能詳盡。然即此亦可略見大師盛德之一斑。若欲詳知,有上海出版之《印光大師永思集》,泉州各寺當有存者,可以借閱。
今日所講者止此。
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古人掩關皆為專修禪定或念佛,若研究三藏則不限定掩關也。仁者此次掩關,實為難得之機會。應於每日時間,以三分之二專念佛誦經(或默閱但不可生分別心),以三分之一時間溫習戒本羯磨及習世間文字。因機會難可再得,不於此時專心念佛,以後恐無此勝緣。至於研究等事,在掩關時雖無甚成績,將來出關後,盡可緩緩研究也。念佛一事,萬不可看得容易,平日學教之人,若令息心念佛,實第一困難之事,但亦不得不勉強而行也。此事至要至要,萬不可輕忽。誦經之事可以如常。又每日須拜佛若幹拜,既有功德,亦可運動身體也。念佛時亦宜數數經行,因關中運動太少,食物不宜消化,故宜禮拜經行也。念佛之事,一人甚難行,宜與義俊法師協定課程,二人同時行之,可以互相策勵,不致懈怠中止也。
課程大致如下:早粥前念佛,出聲或默念隨意。
早粥後稍休息。禮佛誦經。九時至十一時研究。午飯後休息。二時至四時研究(研究時間每日以四小時為限不可多)。四時半起禮佛誦經。黃昏後專念佛。晚間可以不點燈,惟佛前供琉璃燈可耳。
三年之中,可與義俊法師講戒本及表記羯磨六遍。每半年講一遍。自己既能溫習,亦能令他人得益。昔南山律祖,尚聽律十二遍未嚐厭倦,何況吾等鈍根之人耶?戒本羯磨能十分明了,且記憶不忘,將來出關之後,再學行事鈔等非難事矣。世俗文字略學四書及曆史等。學生字典宜學全部,但若鮮暇,不妨缺略,因此等事,出關之後仍可學習也。若念佛等,出關之後,恐難繼續,惟在關中,能專心也。又在閉關時宜注意者如下。
不可閑談不晤客人不通信(有十分要事,寫一紙條交與護關者。)
凡一切事,盡可俟出關後再料理也,時機難得,光陰可貴,念之!念之!
餘既無道德,又乏學問。今見仁者以誠懇之意,諄諄請求,故略據拙見拉雜書此,以備采擇。
性常關主慧察。
乙亥四月一日演音書印
佛法大意
戊寅年六月十九日在漳州七寶寺講
我至貴地,可謂奇巧因緣。本擬住半月返廈。因變住此,得與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說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須常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一切眾生之大願,努力作利益眾生之種種慈善事業。乃不愧為佛教徒之名稱。
若專修淨土法門者,尤應先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若發此心者,自無此誤會。
至於作慈善事業,尤要。既為佛教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之種種事業。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
或疑經中常言空義,豈不與前說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實具有悲智二義。悲者如前所說。智者不執著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利生事業。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利益眾生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學習佛法,了解悲智之義,如是所作利生事業乃能十分圓滿也。故知所謂空者,即是於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