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文藝雜談(1)(2 / 3)

(三)消除失筆之便易。

(四)附屬品簡單。

(五)便於聯絡用器畫及手工之作圖。

(六)便於理化筆記及作文之關係(東西各國,近有以畫圖作文題者。文中之意,即畫中之象也。或一題作畢後,即以題中之意畫於後也)。

(七)便於實物寫生(東西各國之寫生畫,其課堂長方形,學生環坐四周。中置一桌,桌上置實物。各生所畫者各不同,因實物有高低左右之別也)。

(八)便於校外教授時記錄(教師每率群生,至校外荒野之地。見植物,即使各生觀察詳細。呼口令排成扇形,各出鉛筆以摹之也)。

(九)與堊筆類似,便於摹仿(堊筆即粉筆)。

圖畫之種類

(一)隨意畫;

(二)臨畫;

(三)寫生畫;

(四)速寫畫;

(五)記憶畫;

(六)默寫畫;

(七)圖案畫;

(八)自由畫;

(九)補筆畫:

(十)訂正畫;

(十一)透寫畫;

(十二)改作畫。

隨意畫者,初等小學第一學年所用。無論圓方形,隨己意也。

臨畫者,用畫本臨摹也。

寫生畫者,或山或水,或花木,描摹形態,有陰陽明暗之別。

速寫畫者,如偶見某物,用極簡單之速筆,摹其形也。

記憶畫者,畫以前畫過者。無論何物,隨各人記憶而畫出之。

默寫畫者,如欲畫一桃子,教師不即言明,隻雲有某物,葉形如何,梗形如何,果形如何,使學生默畫之。

圖案畫者,大抵係工業上所應用之花紋,最有實用,宜極力提倡之。

自由畫者,令各生自隨己意,欲畫何物而畫之也。

補筆畫者,教師畫一物,有意少畫幾筆,使學生補之。

訂正畫者,教師所畫之畫形,有意誤畫之,使學生訂正。

透寫畫者,即印範本而畫也。此法不可常用,恐養成依賴性也。

改作畫者,如畫成不分濃淡之毛筆畫,用鉛筆改正其陰陽、明暗、反正之形態也。

手工與圖案

將紙折成一物,貼於畫圖紙旁,按而臨之。此手工與圖畫渾而為一,養成實業思想之起點,謂之手工畫。圖案則非僅以目前所見之物而摹寫之,如欲繪一花紋,不依據舊法,獨憑巧思所構。初用畫尺、鉛筆、圓規三物。翻變花樣,運用不窮,由淺及深,非研究用器畫不可。要而言之,講求工藝,此種畫最為重要。試看外國花紙樣本,五金雕刻,瓷器翻新,綢絨提花等類,無一不由此入手。

中西畫法之比較

西人之畫,以照相片為藍本,專求形似。中國畫以作字為先河,但取神似,而兼言筆法。嚐見宋畫真跡,無不精妙絕倫。置之西人美術館,亦應居上乘之列。

中畫入手既難,而成就更非易易。自元迄今,稱大家者,元則黃、王、倪、吳,明則文、沈、唐、仇、董,國朝則四王及惲、吳,共十五人耳。使中國大家而改習西畫,吾決其不三五年,必可比蹤彼國之名手。西國名手倘改習中畫,吾決其必不能遽臻絕詣。蓋凡學中畫而能佳者,皆善書之人。試觀石田作畫,筆筆皆山穀;甌香作畫,筆筆皆登善。以是類推,他可知矣。若不能書而求畫似,夫豈易得哉!是以日本習漢畫者極多,不但無一大家,即求一大名家而亦不可得,職此之故,中國畫亦分遠近。惟當其作畫之點,必刪除目前一段境界,專寫遠景耳;西畫則不同,但將目之所見者,無論遠近,一齊畫出,聊代一幅風景照片而已。故無作長卷者。餘嚐戲謂,看手卷畫,猶之走馬看山。此種畫法,為吾國所獨具之長,不得以不合畫理斥之。

焦畫法

焦畫器械,為現在泰西最盛行之畫具,又為最良之娛樂。故於紳士淑女間,頗歡迎之。殊不讓油繪、水彩畫與寫真術也。

此器械因藥品之作用,以火燒“ブテヂナ”之針,能在木、竹、象牙、角、革、厚和洋紙、天鵝絨等材料上作人物、花鳥、風景、模樣(即圖案)等,不論中西畫法,皆能合式,可隨意為之。

但在絨類上,須別用“镘”,套於針筆上。

器械有兩種:

第一種:揮發壇,橡皮裝送氣器、橡皮管、酒精燈、針柄、針筆。

第二種:與第一種同,但不用酒精燈。僅於揮發壇塞子上裝成燈頭,可以點火,代酒精燈用。

注意,第一種使用法:

先將揮發油入於揮發壇中,將塞子塞好。再將酒精燈點起來,以右手握針柄(針須先冠好),在酒精燈上將針尖燒紅為止。再以左手輕輕握送氣器數回(但預先必須將橡皮管安在壇上),此時針尖火力加熱放炎,酒精燈即可吹滅。但左手須握送空氣不絕,則針尖之熱炎必不至減少。又握力之強弱,與熱炎之強弱有關係,作畫時用筆有輕有重,須以握力為之也。

炭畫法

用品

炭筆炭筆略分三號(又名畫圖鉛):一號堅而淡,用畫輕細線;二號乃通用者;三號軟而黑,用畫深濃處。

紙卷皮卷用灰色紙卷製成者,謂之紙卷;用鹿皮製成者,謂之皮卷。皆藉以染炭筆之煤也。其深濃處,可用紙卷以加重,輕淡處則用皮卷以擦勻。

炭畫放大法放照欲求逼肖,須用九宮格,將幹板浸入蘇打水內,幹板即成透明(軟片及千層紙亦可)。將有藥一麵劃成方格,乃為放照之主要品。

炭畫保存法將畫成之照,取直蠟丁宜(洋菜及石花菜亦可)溶化於水,再加酒精十分之三,取其易幹,用噴水管吹入畫麵,庶炭不脫落,可保久存。

注意噴水管之製法,將細玻管兩隻,一長一短,合成曲尺形,長者一端略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