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網絡文學論(2)(2 / 3)

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家的預想,文學在終極上意味著人的自由狀態,從理想的角度講,它不是出於義務,也不應是出於義憤,不是為了宣告,也不是為了呼號,而僅僅是出於人之作為一個人,他的先天的表達的欲望、解釋的欲望、展布的欲望。從這個理由出發,網絡文學那種沒有經過編輯的審查和砍削,沒有經過紙麵排版的擠壓和變形,性靈的、無目的的甚至有些遊戲性的文字,可能更切近文學的本質。這些文字許多是匿名的,有的雖然署名,但是因為署的名子是諸如青蘋果、小米這樣的藝名,實際上也等於沒有署名。因為這些文學作品的匿名,我們會發現,網絡文學作品,他們和紙麵文學作品的區別。它們大多沒有什麼文以載道的宏大動機,不會板著麵孔教訓人。如果我們相信這個世界的未來不是我們今天的必然王國,而是自由王國,相信在自由王國裏,人們隻是出於自由個性的發揮而自由地從事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人人都將是藝術家、文學家的話,那麼,我們會發現,網絡文學的出現符合這一預想。這裏發表的陣地幾乎是無限的,它不受紙麵刊物版麵的限製;這裏發表的方式是自由的,它不受紙麵刊物編輯審查製度的約束;這裏發表的目的是單一的,僅僅是發表本身這個事件而已,它幾乎是無目的的,它應驗了康德老人關於審美無功利的偉大理論構想。如果一個社會它的物質文明已經發展到了這樣的程度,它允許我們不是出於生計的目的,允許我們不是出於社會的外在壓力創作文學作品,寫作僅僅是出於將生活過得更加藝術、更加審美,這難道不是更加符合人性嗎?

四、題材域狹窄、精神的白領化、網絡資源瓶頸

網絡文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網絡文學麵臨的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是生活資源的日益單一,是寫作資源的日益狹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生活信念發生了質的變化。生活賴以存在的各種資料處處都打上了資本的烙印,我們的生活方式進一步地全球化了,在電子化了、網絡化的浪潮中,我們的民族性生活經驗正在瓦解,跨國資本提供的不僅僅是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還是關於這些電器的生產、使用標準,就如同肯德雞、麥當勞、必勝客不僅提供了新式的食物,還提供我們新的關於食物的口味;西方式文化娛樂方式還同時改變了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念。現在的問題是這些正在逐漸地改變著當代城市人,尤其是城市白領的精神結構,事實上他們身上本土性的精神方式、價值觀念、生活經驗的地盤正在萎縮。在文學上,這種情況正日益嚴重地表現在網絡文學之中。

由於在中國,上網的人幾乎都集中在城市,特別是東部發達地區的城市中,而且以白領居多,網絡文學正日益地變成一種白領的圈子文學,西化的模式文學,網迷的內部文學。事實上網絡文學中大量的網絡習用語具有明顯的圈內行話的色彩,網絡文學的取材範圍越來越傾向於都是白領,甚至局限於網民,在這個基礎上,網絡文學的精神狀態也白領化了,它從開始處便顯出了脫離農民、脫離城市工人等非大眾化傾向。

我們不能說網絡作家所描寫的就不是真實的生活,痞子菜的小說、寧財神的小說、水果的小說等等,他們所寫可能非常接近部分網民的生活,但是這些網民又能在多大的程度上代表中國當代生活的本質呢?中國大眾的最大多數,中國生活最本質的方麵,很明顯不在這裏,因此客觀上說網絡文學的發達和流行起到了遮蔽中國生活的本質方麵,使文學變成了當代城市生活迅速世界化的虛假鏡像,文學經驗走向模仿、戲擬、單一。網絡文學作家正被一種中產階級式的生活方式、生活趣味左右,不自覺地成了城市中產階級趣味的無聊吹捧者,悄悄地轉移了平民大眾對自身生活的真實感受,走到了平民生活的反麵,成了真實生活的敵人。在他們的筆下生活的場景單一化為電視、電影、電話、網絡、酒吧、迪廳、歌廳……中國經驗變得同一,不僅僅是城市的外部麵貌,更重要的是城市內裏的精神,傳統的生活方式、生活經驗正在以幾何級的加速度消失和崩潰,進而,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力也被劃一了。這不能不說是網絡文學的致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