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箴:金庫是從心中變出來的(1 / 3)

任何東西到了商人手裏,都會變成商品。

——《塔木德》

“無”中能生出“有”來嗎?

能!世界就是從“無”中來的。

誰生來就是富翁?

財富本來就是無中生有的!

世界78%的財富由世界22%的人掌握著。

你想成為這22%中的一分子嗎?

如果想,那麼,也請相信猶太商法中的“無中生有”法則。

希爾頓就是信奉這一法則,以接近為“無”的區區5000美元開始起步,逐步成為全球聞名的旅店大王,終於以億萬財富躋身美國十大財閥之列的。

1923年的一天,懷著致富夢想的希爾頓來到繁華的達拉斯商業區大街上,突然發現這裏竟然沒有一家像樣的旅店。一個念頭由此在希爾頓的心中產生:

“我如果在這裏建設一座高檔的旅店,生意一定不錯。”

經過一番觀察,希爾頓看準了一塊地,認為那裏最適合興建旅店。

這塊地位於達拉斯商業區大街的拐角地段,所有權在一個人稱“老德米克”的房地產商人手上。

在和老德米克商量之前,希爾頓很快就悄悄請來了建築設計師和房地產評估師,經過大致觀察,得知按心中所想建起一座旅店至少需要100萬美元。

這與希爾頓已經籌措的30萬美元差距太大。

但30萬美元可以買下這塊地皮。

希爾頓一點也不著慌。他這時找到老德米克,以30萬美元的價格簽訂了地皮買賣的協議。

給付土地出讓費的日期到了。這一天,希爾頓僅僅帶了3萬美元就來見老德米克。他一臉無奈地說:

“我買你的地,是想建一座大型旅店,但算來算去,我的錢隻夠建造一個普通的旅店,所以我隻能租你的地了。”

就在老德米克擺擺手,正準備說“不想和你合作”的時候,希爾頓誠懇地說道:

“我的租期為90年,分期付款,每年租金為3萬美元。如果我不能按期付款,你就收回你的土地和土地上麵的飯店。你看怎麼樣?”

老德米克一聽,不由得喜上眉梢:30萬美元的土地出讓費可以換得270萬美元的租金,土地還是自己的,土地上的飯店也有可能是自己的。

於是交易就成了,希爾頓付給了老德米克第一年的土地租金——3萬美元。

希爾頓用3萬美元拿到了30萬美元才能買到所有權的土地第一年的使用權,把一個殷實的房地產開發商與自己緊緊地捆在了一起,口袋裏剩下的27萬美元仍然不能建起一座100萬美元的旅店。於是,希爾頓再一次找到老德米克,說“以土地作為抵押去貸款建店”。

為了270萬美元全部拿到手,老德米克答應了。

一切按預想進行。銀行按土地的現值貸給了希爾頓30萬美元,使希爾頓手頭可利用資金達到了57萬美元。

1924.年5月,希爾頓旅店在資金缺口已不太大的情況下開工了。

旅店建設用完了57萬美元,希爾頓又沒有了錢。這時,他還是來找老德米克,如實介紹了資金困難,希望老德米克把蓋到半截的建築物接收過去,出資讓它順利完工。他說:

“旅店一完工,就租賃給我來經營,年租金最低10萬美元。”

被套牢的老德米克想想自己並不吃虧——土地是自己的,土地上的飯店是自己的,每年還有10萬美元的租金收入,於是就補足了工程建設的資金缺口。

1925年8月4日,以希爾頓名字命名的希爾頓旅店建成開業。

5000美元在兩年時間內幹成了大事。

如果希爾頓當初一個美分也沒有,相信他一樣能把這事幹得漂亮。

因為他的商業智慧是無價的。

希爾頓的成功道出了這樣一條鐵律:

把有實力的利益追求者與自己捆綁在一起,捆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體,把最大的風險不著痕跡地轉嫁給對方,財富就可以“無中生有”,窮人就可以完成從混進富人隊伍末尾到站到富人行列前排的過程。

猶太商人提倡做生意不能太濫,要想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攢錢,必須把每一次生意做到位,然後再為下一次生意開路。

那麼怎樣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呢?

孔菲德,曾被人稱為美國股海“空手道大師”,自幼家境貧寒,父親的早亡,給這個孤兒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但也養成了他奮發圖強的秉性。他在大學畢業後的最初幾年,並未顯示出他過人的商業智慧,相反,他對金錢的憎恨倒叫人們難以理喻。

1954年,他告別了費城,隻身漂泊到了紐約,找了一份“互助基金”推銷員的工作。互助基金這一行,在戰後正拚命地擴展,這有如今日中國的期貨經紀,他們到處搜羅推銷員。在街上,幾乎是任何會講英語和會笑的人,都在他們歡迎之列。招來後,加以短期培訓,就出去推銷基金股票了。

孔菲德就這樣稀裏糊塗地開始了他一生的宏圖大業。互助基金一般由股東提供,股東將這筆資金集中起來,然後投資於股票,這比自己玩股票要保險得多。就個人來說,誰能看透變化莫測、瞬息萬變的股市呢?推銷員的傭金是從投資人資金中提取的,因而孔菲德在受訓時,他的推銷員老師告訴他不管股票行情如何變化,即便是顧客們賠錢,對於推銷員來說並沒有什麼大關係。孔菲德最初的老板是紐約一家投資者計劃公司(後來這家公司為孔菲德所擁有的公司所收購),孔菲德並不想長期做推銷員生意,這對他來說隻是一個跳板。

孔菲德起初是為投資者公司推銷股票,工作之餘,他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基金的財務組織和管理。不久他就發現:互助基金猶如一座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層是基層推銷員,往上是推銷主任,再往上是地區和全國性的高級推銷員,而高高在上的當然是互助基金的經理們。凡上麵的一層均有從其屬下的傭金中提成的權力。孔菲德因此看到了推銷員這一領域外更廣闊的“天地”。他覺得自己羽翼漸豐,應該衝破現有環境的束縛,到更廣闊的天地去闖一闖。

1955年,經公司允許,孔菲德自費去了巴黎,當時歐洲許多國家政府禁止本國公民購買美國的互助基金股票,以免本國資本以這種方式流向美國。看來向歐洲公民推銷股票這條路已行不通了。經過觀察,孔菲德發現了歐洲這個禁區中的“新大陸”——美國的僑民市場。當時的歐洲各國到處都有美國的駐軍、外交人員和商人,他們大部分都在此已居留相當時間,因此,都是攜眷前往。他們的薪資都漸漸地進入了歐洲的經濟圈子。這些美僑有很多餘錢,他們有很多人都讀到關於華爾街空前繁榮的報告,但由於遠居異國,又沒有一條方便之路,可以讓他們將資金投於美國股票市場上。而今,孔菲德的出現,正好與僑民的願望不謀而合,真乃天賜良機。

孔菲德經過廣泛遊說,賣了很多投資者計劃公司的股票,為公司和他本人贏得了巨額利潤。孔菲德贏得了聲譽,向他投資的人漸漸增多,他想這足以證明在海外存在著一個廣大而富足的市場。當然,這種市場就目前而言還是潛在的,還需要去開拓。至此,孔菲德野心勃勃,他現在已不再滿足於從前的投資者計劃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