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一作“累祖”。傳為西陵氏之女,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囂、昌意二子。玄囂之子蟜極,其孫為五帝之一的帝嚳;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五帝之一的“顓頊帝”。《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今有四川鹽亭的嫘祖文化)。
《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神話傳說中把她說成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北周以後嫘祖被祀為“先蠶”(蠶神)。唐代著名韜略家、《長短經》作者、大詩人李白的老師趙蕤所題《嫘祖聖地》碑文稱:“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製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
大家都知道,黃帝元妃嫘祖,是世界上蠶桑絲綢的偉大發明家,澤被中華,惠及全球,在中華和世界文明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燦爛篇章。曆來受到人民的尊崇。許多典籍都盛讚嫘祖的偉大功績,北宋建隆元年疏文稱嫘祖:教民養蠶治絲,無須樹葉蔽體;令地產桑育蟻,遂教人力回天。脫漁獵以事農耕,製衣裳而興教化。德配黃帝,輔成懷柔統一之功;恩重元孔,垂教以農立國之本。幾千年來,芸芸眾生,悉賴生存,數千萬泱泱民眾,鹹歸德化。功高共日月同輝,英靈與天地共壽。
相傳,嫘祖生來聰明伶俐,人稱天女神童。童年遇事多思,善聽精問;少年多才廣智,心靈手巧;成年時廣為關注人間生活,誌強多謀。在日常生活中,她看到天下百姓光身露體,很不體麵。於是開始思考改變這種習俗之風。有一天,在西陵山山坡上,她發現一種樹,人稱桑樹。樹上爬有許多蠶蟲,蠶蟲吐出蠶絲,結成蠶繭。嫘祖把蠶繭放在水中浸泡,發現可以抽出絲來,把這些絲加以整理,經過橫豎交叉,細細連結,越連結片越大。她把連成的片、纏在腰間,不露中體,上佩一件又不露胸懷,別人看後感覺很體麵,非常稱讚。對此新衣都讚不絕口,稱她聰明過人。這一情況廣為人知,傳來傳去,傳到黃帝耳中。
九九已盡,春天來臨。一個陽光明媚之日,黃帝和隨從常伯等人,來到西陵山訪賢問道,遇上賢女嫘祖。見她正在桑園裏摘蠶繭,身纏一件金色燦爛的腰巾,上佩一件絲巾,陽光下,閃著輕柔溫和的光彩。她麵前放著一堆繭,黃帝矚目一愣,心中暗暗思忖著:她是不是人們傳說中那位“育桑養蠶”的姑娘?常伯看黃帝心思,忙上前訊問,這時嫘祖看看黃帝和常伯等人,行姿端正,說話順理大方,非凡人也。便大大方方的將育桑養蠶,抽絲織巾之經過說給他們聽。黃帝聽後,又親眼看到這一事實。認定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情。如果收下她讓她傳授技藝於天下,使天下百姓有遮身避醜之巾,又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之衣,這確是人民的福氣,這將是為後世人們作出了一項極大的貢獻。
常伯聽到黃帝小聲旨意,對養蠶織巾之女,明言蠶絲的功德,非常敬慕。乘勢上前順說黃帝身位,並請姑娘跟隨進京傳藝。嫘祖觀其行,察看思慮後,認定此人非凡,事後必有大的功績,這是千載難遇的機會,斷然表示願意跟隨黃帝進都。
一路上,幾個人談笑風生,而心中有數的嫘祖閑談慢問,好不陌生。嫘祖把黃帝家事了解得一清二白。黃帝、常伯回到有熊國都後,召集各部諸侯,宮庭官員請嫘祖傳經。這時,嫘祖一言不發。常伯上前問嫘祖,為何一言不發,嫘祖說,你們召集的是九州諸侯和宮庭官員,我是什麼?我隻是山村姑娘,無資格發言。黃帝聽後,冥思苦想,定她為“蠶正”。嫘祖一聽,思索不對?聽說隻有九州諸侯和朝中八正官員,沒有聽說有“蠶正”的官職。這時她想到自己單身一人,離開西陵來到有熊國都,萬一上了當,可怎麼辦?心中暗想,不要官職,要件人情,便向常伯題出“黃帝身邊是否需要人管理衣飾?要封,就封我為身邊衣飾之官吧!否則我還是出都回家養蠶”。常伯一聽,心中明白了,內心一想,我隻有當一次媒伯了。於是他提醒黃帝:“你今年已30歲了,也該談封一妃了。”黃帝說:“今天是百官大會,怎麼能談封妃之事呢?”常伯說:“你隻要不嫌此女是山峪貧女,百官我來說服。”黃帝說:“我從沒想過選妃有山村貧賤富貴之說,隻要能為人們著想,造富於人,這是最根本的條件。”常伯一聽,嫘祖符合黃帝心願,便把嫘祖在家鄉育桑養蠶織巾的功德經曆,向百官講述了一遍,封妃為職,附合雙方理想和心願,大家聽罷常伯簡說,同聲共呼,請嫘祖娘娘上場,傳受養蠶,抽絲織巾之經。嫘祖有言說明養蠶織巾之經後,又組織婦女童人數十個,親自傳受養蠶織巾的生產經驗,逐漸普及天下人,都能養蠶織巾。解決了天下百姓的衣飾之白,接著又考慮她和軒轅黃帝的婚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