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3.孝莊皇太後:曆經清初三朝的傑出女性(1 / 3)

在清代眾多的皇後之中,曾出現過一位身曆清初三朝,勞逾半百,全心輔佐皇太極、順治、康熙三帝主政的傑出人物,被稱為“清代國母”,她就是著名的孝莊文皇後。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以及《孝莊秘史》中所展現的孝莊,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與史實事實並不完全相符。實際上,她的生平在《清史稿》中專有傳記,且曆代學者亦有論述。孝莊文皇後嘔心瀝血地以其聰明才智和特殊的地位,對解決清宮內部矛盾和鬥爭,穩定清初社會,促進國家統一,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她可稱中國古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17世紀初,明王朝衰落,東北女真族崛起。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後金國。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鮮,並於明崇禎九年(1636年)稱帝,國號清,建元崇德,奠都盛京,與明朝遙相對峙。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占北京,崇禎皇帝縊死煤山。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叛明投清,於是清軍鐵騎奔突入關,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清軍追擊下瓦解。九月十九日,清宗室鄭親王濟爾哈朗率勁騎,護送清幼生從盛京遷居北京。十月一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裝點一新,上午已時,皇極殿前鞭鳴三響,鍾磐交鳴,韶和典樂徐徐奏起。年僅6歲的小皇帝福臨,即位。清王朝統治中國250年的曆史,就從這裏拉開帷幕。然而,這個小皇帝,並不理解這高高禦座和聲聲歡呼的含義,隻有坐在他旁邊的那位頭戴鳳冠的青年婦女,麵色凝重,她就是小皇帝的母親、後世稱為孝莊文皇後。

孝莊文皇後,一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出生,13歲時,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皇太極。

清初滿蒙聯姻是一項既定國策。皇太極時,蒙古族女子幾乎壟斷後宮,僅科爾沁貝勒寨桑一家,有封號的就有三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孝莊的姑媽)、宸妃博爾濟吉特氏(孝莊之姐)及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

孝莊從蒙古大草原來到盛京,給皇太極生下一男三女(兒子福臨即後來的順治皇帝),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時被封為永福宮莊妃,為後宮五大妃子之末。

在皇太極生前,孝莊在後宮的地位並不顯赫。後宮統攝一切的是她姑媽,而受到皇太極專寵的則是她姐姐宸妃。

崇德七年(1642年)三月,清軍俘獲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皇太極大喜。洪承疇是明朝很有影響的封疆大員,收服他對於收攬漢族知識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統治具有非常的意義。皇太極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漢臣範文程等輪番勸說,洪承疇“延頸承刀,始終不屈”,為此皇太極頗費躊躇,食不甘味。孝莊看到這種狀況,毛遂自薦,親自去勸說。她扮作一個待女,身上藏了一壺人參汁,來到洪承疇的居處,溫顏婉語,“以壺承其唇”,一口一口給他灌下人參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經過數天的努力,終於說服洪承疇投到清軍轅下。而這個也是野史,沒有任何史料加以佐證。

由於孝莊在皇太極後期,經常留意參與清廷的政治活動,她的政治素質和才能得到了磨煉,很快脫穎而出。當重大政治事變突然發生的時候,這種才能就明顯地顯示出來了。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戎馬一生的皇太極因病身亡。由於生前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朝中出現了權力真空,造成諸王爭位的混亂局麵。最終,各派達成妥協,立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這時福臨的生母莊妃作為五大後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八月廿六日(10月8日),登基大典再次在盛京皇宮的大政殿舉行,第一次在此登基的是丈夫皇太極,而今天則是莊妃年僅六歲的兒子福臨。皇太極崩逝,作為一國之尊當是中宮皇後哲哲。出於本能,她一定會為維護母家科爾沁的利益而推舉莊妃所生的福臨。這樣莊妃與皇後就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史料記載給人的印象是由於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兩個爭位的人勢均力敵,所以才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莊妃之子福臨登上了皇位。其實,這隻是事情的一個方麵。從莊妃以後的作為及當時兩黃旗大臣態度微妙的變化,還是可以推斷出莊妃在福臨即位的問題上不遺餘力地展示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

最初兩黃旗大臣擁立豪格是在肅親王王府盟過誓的,但召開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由誰繼承皇位時,兩黃旗大臣卻隻提立皇子不提立豪格;而此前雄心勃勃要與多爾袞一爭高下的豪格在態度上也來了一個大轉彎,稱自己福小命薄,難當重任並離席而去。這不是豪格表麵上所做的一種姿態,離常而去是棄權的表示,哪裏有一點與多爾袞勢均力敵的樣子。但是多爾袞卻並未當上皇帝,因為就在此時,大政殿內的兩黃旗大臣都抽出佩劍上前,誓死要立皇子,大政殿外兩黃旗護軍侍衛刀出鞘、箭上弦,緊緊包圈了議政會議所在地。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此時不讓福臨即位哪個能活著出宮?在皇宮中舞刀弄槍,沒有中宮皇後哲哲及莊妃的默許是無人敢為的。應該說,莊妃的對手多爾袞也是位政治家。權衡之下,他選擇了擁立幼子福臨而自己做攝政王,為其於順治初年獨攬朝綱做了鋪墊。福臨即位登基,改年號為順治,莊妃被尊為“聖母皇太後”。

多爾袞對皇位早已垂涎,為什麼關鍵時刻主動放棄?缺乏與豪格抗衡的力量?未必。或許是多爾袞從大局出發,為避免內亂而作退讓。但促成這一舉動的,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孝莊的幕後活動。

作為愛新覺羅家族的一員,孝莊無疑是明白內亂會造成什麼危害的,一要使雙方的對立緩和,隻有異中求同,一使雙方的要求都得到部分滿足——既要滿足兩黃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多爾袞的權力欲望不致落空,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是扶立幼主;當時年紀幼小的皇子有四五個,誰來占踞天子寶座?孝莊施展手腕,籠絡多爾袞,使多爾袞采納了她的方案,把她兒子福臨抱上了禦座。

實際上多爾袞對皇位是非常向往的。由於他在諸王大會上首倡立福臨,格局一成,便難以出爾反爾,推翻前議了。雖然他高居攝政王之位,掌握大清軍政大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畢竟沒有暢其所願,還是一種缺憾。因此,在激烈動蕩的戎馬生涯之餘,他的精神世界便陷入一種自相矛盾、懊悔愁苦和自怨自責的痛苦之中。隨著他功業的累進,他的權力欲愈益熾烈,到後來,這種像火一樣烤炙著他的心的欲望,竟使他做出可笑的舉動:偷用禦用器皿、私造皇帝龍袍、對鏡自賞等。當年妨礙他獲得皇位的豪格,在順治元年(1644年)就被羅織罪名,廢為庶人,也禁至死,豪格的福晉被他收係王府,納為新人。與他同居輔政王之位的濟爾哈朗,盡管一開始就很知趣地退避三舍,拱手將權力支出,但終因附依過豪格的前怨夙恨,於順治四年(1647年)被罷職,第二年又降為郡王。多爾袞命史官按帝王之製為他撰寫起居注,並營建規模超逾帝王的府第。大軍調度、罰賞黜涉,一出己意,關內關外,隻知有睿王一人。實際上,多爾袞掌握了一切權力。孝莊在多爾袞的步步進逼下,采取了隱忍、退讓委曲求全的態度。她的方法是不斷給多爾袞戴高帽、加封號,不使多爾袞廢帝自立。順治元年十月,加封為叔父攝政王,旋又加封皇叔父攝政王。順治四年,停止多爾袞禦前跪拜。最後,大約在順治四年年底,孝莊以太後的身份下嫁攝政王,福臨稱多爾袞為皇父,諸臣上疏稱皇父攝政王。遇元旦或慶賀大禮,多爾袞與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