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張孝祥(1 / 1)

張孝祥(1132—1169年),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曆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為人豪邁,主抗金。善詩文,尤工詞。有《於湖詞》。

六州歌頭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①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②。黯消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③。隔水氈鄉④,落日牛羊下,區脫⑤縱橫。看名王宵獵⑥,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⑦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⑧,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⑨,渺神京⑩。幹羽方懷遠(11),靜烽燧(12),且休兵。冠蓋使(13),紛馳鶩(14),若為情(15)。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16)。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注釋

①莽然:草木繁茂貌。

②邊聲:指邊地特有的各種聲音,如風聲、號角聲、馬嘶聲等等。

③“洙泗上”三句:洙泗二水,流經曲阜,孔子在此講學。弦歌也,代禮樂之邦。膻腥:牛羊的腥臊氣。這三句說禮樂之邦被野蠻占領。

④氈鄉:北方遊牧民族住氈帳,故稱氈鄉。

⑤區(ōu)脫:指金兵哨所。

⑥名王宵獵:金兵將領夜晚出獵。

⑦遣:使。

⑧空埃蠹:指將兵器閑置不用,積滿塵埃,長出蛀蟲。

⑨零:盡。

⑩神京:指北宋汴京。

(11)幹羽方懷遠:用禮樂文化懷柔遠方。此處是作者諷刺朝廷不事進取,安於現狀。幹,質。羽,雉尾。

(12)烽燧:烽火,報警用。

(13)冠蓋使:使者。

(14)馳鶩(wù):奔走。

(15)若為情:何以為情。

(16)翠葆霓旌:帝王車駕,此指南宋北伐軍。

賞析

南宋孝宗隆興年間,南宋北伐軍兵敗與金議和,其時作者任建康留守,一日席上賦此詞。作品筆墨酣暢,淋漓痛快,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屈辱求和的憤慨及報國無門、壯誌難酬的悲憤之情。

念奴嬌

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②三萬頃,著我偏舟一葉。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③,孤光④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疏⑤襟袖冷⑥,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⑦。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注釋

①洞庭青草:青草湖與洞庭湖相通,故並稱。

②玉鑒瓊田:指洞庭湖潔淨如玉。

③嶺表經年:指作者在嶺南任職一年多。

④孤光:指月光。這三句作者表明自己為官清白高潔。

⑤蕭疏:指頭發稀疏。

⑥襟袖冷:兩袖清風。

⑦“盡挹”三句:舀盡長江的水,以北鬥為酒器,邀請宇宙萬物為賓客,細斟豪飲。

賞析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張孝祥出知靜江府(今屬廣西),次年夏被讒,落職北歸,途經洞庭時,因景興感,遂作此詞。作者描繪了洞庭青草的絕妙夜色,抒發了內心的悲憤不平,表現出作者的高風高節及坦蕩胸懷。前人稱其“飄飄有淩雲之氣,覺東坡《水調》猶有塵心。”(王運《湘綺樓詞選》)